自從根據紫金陳小說《壞小孩》改編的網劇《隱祕的角落》大火之後,觀衆一直期待另一部小說《長夜難明》改編的網劇《沉默的真相》,在許多忠實讀者心中,包括在一些網站上面,《長夜難明》評分是要高於《壞小孩》的,那麼作爲影視劇載體來說,《沉默的真相》最終評分能否超越《隱祕的角落》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沉默的真相》評分情況,開分是8.8,之後迅速上升了0.1,評論人數有1萬多,按照豆瓣的分類,所屬頻道是懸疑、犯罪、法律。

這張截圖是我在《隱祕的角落》開播4集之後截的,在我6月18號的文章裏面找的,跟《沉默的真相》截圖時間點是一樣的,記得當時開分是9.0,然後第二天漲到了9.2,評分人數多相比之下,將近多了5千人,可能是因爲6月份還是暑假的原因,所以觀劇人數多一些,而該劇所屬頻道是懸疑、犯罪、推理、人性。

由此可見雖然原著是同一作者,但是兩部劇的類型是不一樣的,《角落》重點講述的是人性,《真相》重點講述的是法律。

法律是什麼?是社會規則,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羣衆的人身安全與利益,而社會是由人和環境形成的總和。

那麼,會不會有某些羣體凌駕於法律之上,知法犯法呢?正如最近的某某性侵案件最後不成立,真相到底是如何呢?

你說巧不巧,剛好《沉默的真相》這部劇所有故事的原點,起因也是這樣一樁案件。所以這部劇在格局上要比《隱祕的角落》大,從人性上升到了社會的層次,人們討論的不再是人性,而是非常深刻的現實問題,我想這也是讀者喜歡這本小說多於《壞小孩》的原因吧。

這部劇目前已經是播出了4集,先說說感受吧,從拍攝手法來說,導演沒有過多的鏡頭炫技攝影,選擇了最原始寫實型的風格,故事的發展,人物的性格,都是通過對白來完成的,而不是鏡頭語言,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像《非常目擊》那樣走文藝範包裝的詩意風格,也沒有《在劫難逃》前三集的那種一驚一乍。

不少觀衆表示第一集劇情不抓人,第一場寧理飾演的張超那場“炸彈”戲份,也沒有《角落》開場就死兩人那種緊張懸疑感,更加沒有“陰樂”。就是走的四平八穩的老路子,主要人物慢慢出場,簡單通過幾句臺詞交代人物性格之後,張超在審理過程突然說:我沒有殺人。

那麼真兇是誰呢?爲什麼所有事情都像事先安排好的一樣,既然他沒有殺人,爲什麼又對整個過程非常瞭解,彷彿他就在旁邊看着一樣?於是這些問題,再通過嚴良去慢慢去解答,突然一下,懸疑的感覺就來了。

白宇飾演的江陽是第一男主角,所有事情都是圍繞他展開,開頭箱子裏面的屍體也是他,爲什麼一個有着大好前途的檢察官,會落得如此田地?然後再通過嚴良探案的角度,進行雙線敘事,首先去了解江陽生前爲人,然後再根據瞭解到的信息去抽絲剝繭,慢慢尋找真相。

查詢江陽遺物的過程中,發現了侯貴平的身份證複印件,這是個什麼人?他和整個案件又有什麼關聯?通過前女友李靜(譚卓)的口述,我們才發現他原來是整個案子的關鍵,案中還有案,雙線敘事變成了三線敘事。

2000年的侯貴平(陸思宇飾)調查復讀女生的案件,2003年的江陽(白宇飾)調查侯貴平的案件,2010的嚴良(廖凡飾)同時調查江陽和侯貴平的案件。從第4集結尾開始,故事正式進入精彩環節。

許多原著黨表示,這部劇就目前播出集數來說,還原度比《角落》高,其實我對於這種小說改編的劇集,我一直不怎麼糾結改動這個問題,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影視化之後或多或少會作出一些妥協,只要劇集核心不偏離主題,都是可以接受的。

前文說到了這劇導演是用一種非常寫實的手法拍攝的,有不少觀衆戲稱這是一部“紀實片”,但是看着看着就哭了,深深的戳中了淚點,因爲整個故事是非常致鬱的,如果過多運用拍攝手法,相反給人感覺會很假,反而是這種寫實拍攝,給人感覺比較真實,白宇就是那個江陽,他就是那個爲了尋找真相,爲死者發聲的正義形象,從一個大學剛畢業的青春少年,一個意氣風發的監察科長,慢慢變成了一個修手機的,這種觀劇代入感,就是寫實拍攝手法給帶觀衆的。

如果按照第四集的漸入佳境,我覺得這部劇有可能最後會超過《角落》的評分,畢竟這部劇是作爲壓軸登場的,直接可以超前點播就可以證明劇組對這部劇的信心,至於爲了過審,有沒有魔改方面,有大神已經讀過演員脣語了,表示改動不大,每集的時間也是正常的46分鐘,沒有閹割成30分鐘。

至於結局方面,反黑反腐現在是主旋律,符合當前的國情,所以對後續故事情節的發展特別期待,一旦結局成功了,那麼這部劇就會成爲經典,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