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辭

劉徹①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注①:劉徹即漢武帝,公元113年,漢武帝劉徹帶領羣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后土,泛舟河上,賞景設宴,與羣臣飲酒,即興作《秋風辭》。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個意象點明瞭季節時令特點,色彩斑斕,動靜結合,勾勒出了一個清曠幽遠、蕭瑟淒涼的意境,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

B.五、六、七句鋪寫詩人與羣臣共同宴遊的場景,“泛、濟、橫、揚、鳴、發”等動作一一排列開來,將泛舟宴飲的熱烈場面描繪得聲情並茂。

C.最後收筆兩句情感陡轉,發出“變徵之音”,樂極生悲,曲折而又纏綿地抒發了一代帝王對生命易逝盛年難再的悲慨。

D.全詩因景而生情,以情來串景,語言清麗明快,構思巧妙嚴謹,情感豐富深沉。

2.清代詩人沈德潛讀此詩時批“《離騷》遺響”,請結合此評價簡要賞析“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兩句。(6分)

1.A(A“動靜結合”錯,皆爲動景;“淒涼”一詞,氛圍用詞稍重。)

2.①在手法上:沿襲了《離騷》常用的比興手法,由蘭之秀及菊之香起興,並以蘭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發出對“佳人”的無盡思念。(3分)

②在內容上: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樣,一代帝王漢武帝在此處可以理解爲不僅表達對佳人的懷念,也表達自己對宏偉大業的追求,抑或還有對賢才英士的渴望與思慕。(2分)

③在形式上:詩人還沿用了楚辭體的常有調式,如同《離騷》一樣,以“兮”爲間頓,節奏感強。(1分)

譯文

秋風颳起,白雲飛。草木枯黃雁南歸。 秀美的是蘭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難忘懷。 乘坐着樓船行駛在汾河上,划動船槳揚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簫來打起鼓,歡樂過頭哀傷多,年輕的日子早過去,漸漸衰老沒奈何。

鑑賞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羣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后土,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秋風辭》。

全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鬱,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爲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懷佳人兮不能忘” 凋零的草木,歸雁聲聲,勾起漢武帝對“佳人”不盡的思念之情;“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一切也會隨着死亡不復存在,又怎能不因爲“少壯幾時兮奈老何”而憂傷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