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霞 杜英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崔爽

說起甘肅省,“隴地苦瘠甲天下”一直是人們的第一印象和第一評價。2014年數據顯示,僅省內六盤山區、秦巴山區和藏區三個連片貧困區,貧困人口就有499.21萬人,貧困發生率30.28%。自然、地理、歷史等諸多原因爲甘肅省脫貧攻堅加上了沉重的包袱。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記者在甘肅採訪時驚喜地發現,集全省之力,立必勝決心,甘肅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的“窮頂子”即將被褪下,與全國一道進入小康,已成定局。

甘肅省隴南市的辣椒是拉動當地扶貧產業的重要特色農產品。張景陽 攝

特色產業助力多元發展

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龍泉鎮蘇黑村,村民楊艾有卜的6頭牛正在飼料池邊“愜意”地喫着青貯飼草。楊艾有卜喜歡養牛,但幾年前,手頭拮据的他根本養不起這麼多牛。

“縣裏給了2萬元產業扶貧資金,我自己又貸了5萬元創業貸,去年接回9頭牛,出欄了3頭牛,純收入9000元,我要繼續多養牛,爭取早點脫貧!”現在的楊艾有卜說起脫貧,底氣十足。

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以來,東鄉縣狠抓主推牛羊特色產業,積極引導農民“趕着牛羊奔小康”。目前,全縣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達標提升7247戶,落實獎補資金4348.2萬元。目前全縣159個貧困村運行規範的合作社共381家,已帶動貧困戶6573戶2.96萬人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能不能把產業做大做強、有效調動羣衆的積極性,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至關重要。”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了該省產業扶貧的關鍵。甘肅省以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重點構建生產組織體系,圍繞解決羣衆缺少產業發展資金的問題構建投入保障體系,針對農產品銷售難、收益低的情況構建產銷對接體系,着眼應對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構建風險防範體系,在全省範圍內基本實現了縣有主導產業、村有致富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目標。

隴南市西和縣藥農在豐收的萬壽菊花海中。張景陽 攝

電商扶貧保障精準到位

曾經的下崗工人,現在的致富帶頭人,隴南市西和縣企業家盧潤武依靠特色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其企業年營業額已經超過1500萬元。他告訴記者:“電商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現在的西和縣,沒有了電商會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在隴南市的政府部門序列中有電商產業發展局,在很多縣域,電商產業發展都被列爲“一把手”工程,電商對於隴南市乃至整個甘肅都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正在爲當地脫貧攻堅的勝利收官提供着強有力的保障。

隴南市共開辦網店14023家,電商讓隴南特色產品走出了大山;今年2月,慶陽市就環縣實現了21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全覆蓋;通過電子商務,臨夏州廣河縣的老百姓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就可以實現就業……今年甘肅省電商扶貧經驗交流大會上,各地都曬出了自己的成績單。

按照縣有電商服務中心、鄉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要求,甘肅省連年下撥專項資金,狠抓全省電商三級服務體系建設和提質升級;一方面“借船出海”,加大與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國內知名電商大平臺合作,另一方面“造船出海”,積極培育壯大本土電商平臺,助力農產品上行。此外,省內還專門建成了“甘肅省電商扶貧大數據平臺”,實現三級服務體系與貧困戶的精準綁定,有效提高了電商扶貧的精準度。

隴南市西和縣的婦女草編扶貧車間讓數百名農村婦女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張景陽 攝

勞務輸出打造區域品牌

隴南市禮縣是農業大縣,但縣裏的第一大產業不是農業,而是勞務輸出。

“年輸出技能勞動力12萬人,創造產值28.6億元,已經外出的技術型務工羣衆全部脫貧,勞務輸出已經成爲禮縣的支柱產業。”縣政府勞務工作辦公室主任王東旭用數據說話。

禮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是隴南市規模最大、辦學指標長期位列全省前三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在這裏,家政服務、護理、育兒、電氣、電工、汽車維修等技能專業應有盡有、應辦盡辦。

副校長張力告訴記者:“我們辦學的特別之處在於辦學與勞務輸出緊密結合,要讓農民們實現‘帶着技術走出去,把鈔票掙回來’;我們固定聯繫北京三家大的勞務服務公司組成培訓聯盟,技能培訓結束後,北京方面負責入戶實操培訓,而後進行輸出。”

記者瞭解到,“禮賢妹”“禮賢大嫂”等家政服務品牌,早在十年前就成爲北京等大城市的知名品牌,禮縣僅在北京從事家政服務的勞動力就超過3萬人。

實踐證明,在甘肅,除了發展產業,增加就業是當地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林鐸表示:“我們要着力做到主動作爲、靠前服務,一戶一策、一人一案,點對點、一站式幫助貧困羣衆外出務工;通過強化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推進扶貧車間建設、深化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等舉措,不斷加大就業扶貧力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