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生于皇室,除了滔天的富贵权势之外,还有很多的无奈。置身于政治漩涡的中心,一举一动皆可能招致灾祸。历史上的宫斗戏码一出接着一处,比如隋炀帝弑父杀兄、唐太宗杀兄逼父、康熙九子夺嫡等等。

子弑父,弟杀兄,手足相残,亲人反目。普通人家间寻常的亲情,在皇室冰冷的皇权斗争下都显得难能可贵起来,这也是封建皇权时期的悲哀。

若论兄弟胼足反目成仇,唐太宗的玄武门事变可算家喻户晓。而在这场宫斗当中,主要参与人员是李渊膝下的三位嫡亲子嗣。

可有没有人曾想过,李渊子嗣众多,为何最后参与夺位战的只有三人?其他皇子究竟是率先出位失去夺嫡资格?还是自知夺位不过他人明哲保身?这一切得从唐高祖李渊的上位史开始说起。

一、李渊遭李世民怂恿,终太原起兵

隋朝末期,由于统治者荒淫无道,导致国运衰微,民不聊生。隋朝政权似昙花般短时地盛绽之后,顷刻间摧枯拉朽。大厦将倾之际,李世民见其父常为天下黎民叹忧。遂撺掇其起兵造反,顺民意而起兵以取代暴君之治。

李渊心中虽有反隋之意,但仍旧思虑颇多,怕起事不成,祸及满门。但耐不住其子李世民的反复劝说,经过一番波折,李渊终于下定决心起兵造反。并允诺李世民,在成事称帝之后封其为太子。

二、李渊称帝后食言,立李建成为太子

公元617年,李渊与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率军攻城。不知是隋朝国势颓靡、气数已尽还是李氏父子确实能骁善勇,用兵如神。随后李氏大军很快攻入长安,都城已破。大家心知肚明,隋朝政权名存实亡,倾覆只是早晚之事。

但为了防止后事之师,李渊将隋炀帝封为太上皇,立其孙为帝,以堵悠悠众口。待时机成熟,李氏父子真正把握政权之时。李渊取而代之,以长安为都,建立唐朝政权。

上位成功后的李渊恍若忘记了当初允诺儿子的誓言,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为名,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将李世民晾在了一边。被父亲摆了一道的李世民暗藏不满,但自知时机场合不对。遂隐忍心中不发,为后来的玄武门事变埋下了隐患。

三、李世民劳苦功高,引李建成对其盘剥

即使皇储之位没有落其头上,但李世民的格局广大,所图并非一时之利。是故,在封储之事过后,李世民仍然兢兢业业随父南征北战。抑或自己率兵征伐异地,以保证外敌无人敢短时间发动侵袭。诚然,此举对于一个建权不久政治未稳的皇朝来说十分重要,意义非凡。

然而,李世民的劳苦功高在身为太子的李建成看来无异于功高盖主,至少摄住了其身为太子的光芒。所以李建成对李世民这个潜在的威胁百感交集,加上其四弟齐王李元吉从中唆使。故李建成在李元吉的鼓动之下,对李世民身边的能人进行一个个地无故构陷发难。

而李元吉之所以如此积极响应太子李建成,其实他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试问在皇家之中的皇子,哪个不想成为太子,成为日后的皇帝?显然,李元吉也是有着这方面的想法的。而他之所以没有反对李建成,而是反对李世民。因为在他看来,李世民是个难缠的对手。而李建成对其而言,是个好对付的角色。

而等到自己和李建成联合击败李世民之后,李元吉就要对李建成下手。诚然,李元吉觊觎太子之位,大有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深意。不过他们的算盘是打错了,毕竟他们遇到的对手是李世民,一个在战场上磨破滚打过的强者。

四、李世民忍无可忍,发动“玄武门事变”

本来,李世民对于李渊把李建成立为太子,而对自己食言已是非常不满。不过他知道眼下还不是宣泄不满的时候,因为唐朝虽然建立了,但是周边还有很多大小势力对唐朝虎视眈眈,无不对其构成了威胁。于是他一门心思地投身于战场,将敌人打杀。

而他这一奋勇杀敌,就建立了无数功勋,就难免会形成了功高盖主的气势。显然,这对于处在温室里而庸碌无为的太子李建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威胁。由此,他联合了李元吉就对李世民的门人进行了“剔虎牙”的盘剥。

就这样,李世民不但要对外慑敌,还要防止内廷来自兄弟的插刀。在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盘剥之下,加上在父亲李渊无止境的偏颇之下。李世民最终忍无可忍,在门客的建议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之后还逼迫李渊禅让皇位,史称“玄武门事变”。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其实在“玄武门事变”的过程中。参与争夺太子之位的人只有三个,他们分别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

另外,我们也了解到李渊膝下子嗣众多,可是却只有三人参与夺位。这不禁让我们有点不解,其他人为何没有参与?是他们无心争夺,还是没有实力?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解释如下:

1、李渊其他子嗣非嫡子

通晓历史的都知道,自古就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准则,可见古时候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皇后中宫所出皇子为名正言顺的承大统的嫡子。

而但凡有嫡子存在,皇位就要首先继承给嫡子。除非在某些意外发生使得嫡子殆尽的情况之下,庶子(其他妃子非皇后所生的皇子即为庶子)才有资格成为皇储。

因有“立嫡以长不以贤”之说,加上“贤才”的定义太过宽泛,容易引起争议。故大多数朝代文臣百姓皆默认嫡长子继承制,同时皇后一般母族地位显赫,也能保证给孩子提供强有力的支援。

而李渊一生子嗣虽多,但中宫所出也只有四子,他们才是莅临皇权最高者的核心竞争者。他们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其他非嫡子则没有资格参与皇位的竞争,也就是说他们未曾达到参与夺嫡大赛的门槛,这确实略有一丝凄凉。

2、三子李玄霸早亡

再说同为嫡子的三子李玄霸,历史上少有人知晓。可说到《隋唐演义》中以李玄霸为原型加工的李元霸,可谓无人不晓,传闻其力大无穷天生神力。

但真实的李元霸确体弱多病,与李世民是同母弟。既为同胞兄弟,两人关系紧密非常。按理说李玄霸也应当是夺嫡热选,可为何他却没有出现在最后的“玄武门之变”中呢?

据史记载,隋大业十年(614年),李玄霸去世,年仅十六岁,无子。而玄武门事变是在626年发生,也就是在李玄霸去世12年后才发生,所以他根本就不能参与。

而至于他的死因史料并无过多记载。但我们不妨合理推测,李玄霸可能就自小体弱多病,再加上古代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纵使锦衣玉食奇珍宝药不断,李玄霸也可能因病早逝,自不能参与皇权竞争中去。

3、李渊诸子有封地

在李渊称帝之后,李渊为了安抚他膝下的诸子,就给他们进行了封赏,其中就包括了府邸、封地。而李渊之所以这样做,权当父亲对不能继承皇位皇子的弥补与安抚,同时也暗含敲打之意。事实上,李渊在位时也布有不少动作敲打庶子让他们免生异心。

不少皇子在接收父亲的暗示,又目睹了兄长的才干政绩,同时得到了荣华富贵一生的允诺之后。便姑息了自己的夺嫡之念(此中的夺嫡之念指的是皇子的母亲和外戚的想法),选择明哲保身,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

4、其他儿子年纪小

同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时,李渊其他孩子年纪尚小,最大的年仅十余岁。诚然,这些皇子年纪尚小,根本就没有竞争意识,纵使有天生早慧的皇子,但时不待他。

岁数尚小来不及发展培养自己的势力,论心眼才干政绩皆不可能比肩当时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政治家的李建成、李世民等人。显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其他的皇子明显没有丝毫威胁力。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唐高祖李渊子嗣众多,为何参与夺位战的只有三人”的解释了,原因就是因为李渊的其他儿子年纪尚小,本人没有夺位意识。而且他们有了封地,自然知足。

加上他们不是嫡子,他们当然没有资格参与夺位。而李渊的4个嫡子中,李玄霸在唐朝未建立时牺牲。由此只剩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位成年的嫡子夺权,才有了轰动史上的“玄武门事件”发生。

总评:

纵观玄武门事变的前因后果,其实非谓于李渊当初的食言。李世民才干政绩皆出类拔萃,嫡子身份也足以服众,不明白为什么李渊却一意偏袒李建成为太子。笔者妄自揣测,可能是这个过于出色的孩子让他感觉到了皇权统治的威胁。

所以故意冷落功高盖主的李世民,而扶持对他没有威胁的李建成为太子。但他却又指望着李世民给他攻伐大业,却又对其食言,终究让李世民内心充满了愤懑。加上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等人对李世民门人的盘剥,使得李世民觉得危机四伏。

最后只能选择先下手为强,终酿下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李世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全赖李渊的失误决策。而这样的后果导致他不仅痛失二子,最后连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只能说这是李渊统治能力的一时“短路”造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