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沉默的真相》开播了,豆瓣开画8.8分(现涨到8.9)。

《隐秘的角落》豆瓣开画9.0,后来一度涨到了9.2分,最终结束直到现在落回到了8.9分。

但它毕竟播完了,而《沉默的真相》还很未知。

不过,有网友认为《沉默的真相》确实输给了《隐秘的角落》。

那就是这部剧的制作水平(也就是镜头语言)

先别骂?

请看下去吧!

《隐秘的角落》制作强在哪里?

《沉默的真相》制作水平确实没有《隐秘的角落》出彩。

它放到国产剧当中大概就处在1.5档的样子。

也就是《摩天大楼》,《唐探网剧》那一档。

要优于第2档的《十日游戏》,《在劫难逃》《非常目击》等悬疑剧。

《隐秘的角落》制作水平到底好在哪里?

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必须是配乐和歌曲烘托出的情绪和氛围。

其实本剧的光影与镜头的调度,同样非常的讲究。

达到一种用镜头就能讲故事的水平。

我们举个盒子,《隐秘的角落》第1集开头3分钟。

也就是张东升推岳父母下山那场戏。

开场是一个标准的航拍镜头,镜头在群山峻岭中掠过。

此时,背景音是两父老人累了的喘气声,还有不停埋怨的声音。

这个埋怨的对象就是张东升,而张东升在劝在解释。

镜头最终停在山峰位置。

观众能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和两位老人正在爬山。

然后是张东升给两位老人照相。

这组镜头既交代了环境,又交代了人物关系。

另外,这种航拍空境逐渐往人身上推的尽头,虽然整个气氛非常平和,但无意间就给观众一巨种强烈的不安感。

接下来,镜头用了三种方式来强化这种不安感。

一是张东升在拍照前,不停的回头四处打量。

我们刚开始不知道他在打量什么,后来就知道他是看有没有人。

二是张东升拍照的镜头,镜头两次闪过的红色。

这个现象在照相机里面,不知道有没有专业的技术解释。

但相机里两次闪烁的红色,暗示意味非常的明显。

三是张东升在给岳父母摆脚的时候,嘴角微勾,眼神变得狠戾。

他在拍照和面对父母的时候,眼神和态度都非常的平和。

最后,张东升起身后突然将岳父母推下山。

镜头立刻切换到“冷血动物”蜥蜴的身上,再结合突然晌起还不悦耳的配乐。

这个片段立刻呈现出了一种突兀而又惊悚,诡异而又恐怖的感觉。

《隐秘的角落》这个开场非常漂亮,和《白夜追凶》开场长镜头一样,在国产剧当中非常的罕见。

整部剧中,这种镜头调度、配乐和剪辑完美融合的镜头比比皆是。

不过,普通观众对于这些可能感受并不深。

(如同你谈影视剧的特效,除了那种一眼能看出是好特效的大特效,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特效,普通观众便感觉不到)

但是,我们只要谈到《隐秘的角落》的配乐。

整部剧的“阴间配乐”,同时和结尾时长卡点,还和剧情角色呼应的每一首片尾曲。

这给大多数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我们谈到《隐秘的角落》的制作水平。

它就是配乐在制作中过于的突出,其它方面反而有些不显山不露水。

《沉默的真相》的镜头语言风格

本剧开播过后,有不少网友认为《沉默的真相》制作水平很差?

有人甚至拿出《隐秘的角落》来进行比较,最终得出除了演员的演技,镜头语言一无是处的结论。

这个其实是错误的,而且对于影视制作没有任何的观察。

两部悬疑网剧只是因为风格不同,在制作上的处理方式也不同罢了。

同样以第1集开场第一场戏为例。

首先,我们能清楚看到《沉默的真相》美术和滤镜完全不同。

《隐秘的角落》除了极少数场景的镜头(那个水产厂),整部剧都是偏一种明黄色的暖色调当中。

结果故事剧情却是死亡和悬疑,尤其爱用“阴乐”来烘托气氛。

它突出的就是一种艳阳下的温暖海边,阳光照不到的冰冷角落的反差感。

《沉默的真相》整部剧现在破案这边,都是这种偏蓝的冷色调。

有一种冷峻、惨淡、还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开场,一个俯视的中景,宁理老师仰头把啤酒一饮而尽。

人将啤酒罐捏瘪,丢弃在了地上。

接下来,镜头多用中景和特写(人物特写和物体特写),用来突出皮箱的沉重,与角色因为物体的状态。

比如这个一步一步拖上阶梯,证明了旅行箱的沉重。

比如这个宁师刚刚站上电梯。

宁理脖子的清楚的血痕,几颗流下的汗珠与不安的眼神。

随后的几组镜头,都非常强调这种物体影响了人,人影响了物体的感觉。

比如这个宁理穿行在来来往往人群的状态。

宁理手紧紧拽着皮箱,拖着皮箱的身体姿势和神态。

当宁理来到安检前。

这个时候,之前平缓但不安的配乐背后,晌起一种类似《星际穿越》海浪那段时针走动的滴答声。

此时镜头切到地铁排着长长的队伍,安保人员让每个包都要过安检的戏。

这场戏里运镜,演员表演,配乐烘托的气氛。

证明后续会发生什么,可谓再清楚不过了。

宁理在过安检之前,手紧紧的抓了一把箱子,同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手持摄影的摇晃镜头。

这都是给观众呈现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后面的镜头就不详细分析了,因为都是围绕着角色而进行的处理。

比如这个宁理被安保发现,开始蛮力冲关。

这个时候,明显切换了个第一人称的摇晃镜头。

这切到宁理的视角,是在交代了他现在所面对的困境。

《沉默的真相》整部剧多以这种处理方式,证明它的镜头语言并不差。

不过,为何有人觉得这部剧除了演员演技好,好像镜头语言不行呢?

镜头语言表达哲学与观众认知

我们再回头看看《隐秘的角落》。

这部剧的制作水平强在哪里?

可能除了特效各方面都很强,镜头调度、美术、摄影、剪辑等在国产剧中都是顶级。

不过,因为这部剧的配乐和片尾曲过于突出,这个方面成为独一档的存在,哪怕是不懂镜头语言的观众都看出来了。

所以,观众忽略制作的其它方面,对配乐和歌曲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沉默的真相》镜头语言并不差,相反还非常的夯实。

不过,本剧没有其它剧在制作上非常突出的优点,也就是在制作上能够称之为“显而易见”的东西。

我们还可以看看《白夜追凶》,它的黑与白,冷与暖的光影处理。

这部剧的镜头语言到底要表达什么?

根据前面的单独分析,答案其实非常明显。

《沉默的真相》的镜头语言,基本就是围绕着角色在服务。

它确实没有另外三部国产剧制作上的突出,但前后整体性非常的统一。

1、美术、调色和滤镜非常统一。

这部剧很少有另外三部国产剧,那种异常明显光影对比。

你看开场的雨天,画面是种浅色的冷色调。

地铁站里同样是这种冷色调。

白色的天光,与各种灯几乎没有什么大差异。

廖凡饰演的主角出场的江边;警察局里面的画面,凶案现场的屋子。

几乎都是这种惨淡的冷色调,没有过于明显的光影对比。

当然,除了另外一条主线的江阳线。

因为那边不管什么场景,调色和美术处理都偏温馨的暖色调。

它在美术、调色和氛围处理上,形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对比。

导演团队这样处理的意思,可能是利用冷暖分明的色调,来暗示前后不同时空的真相与罪恶吧。

2、镜头基本围绕着角色进行

如同本剧开场戏的详细分析。

这部剧不管什么镜头,基本都是人与物,物与人的处理。

而且还很爱用特写镜头,对角色面部和动作的特写,角色和物体互动的特写等等。

最终就突出一种冷峻的纪实感,而不是其它剧的电影质感。

由于本剧的演员演技是相当的过硬,最终造成了好看全演员的功劳,镜头语言非常一般的错觉。

那些觉得镜头语言不行,全是演员的演技撑着的,反而是弄错了因果关系。

实际上,《沉默的真相》制作非常的不错。

只是它没有另外三部剧突出的优点,所以显得不那么的出彩。

我们转念一想,这部剧制作确实逊色另外三部剧。

原因不正是它没有特别突出的优点么?

把它划到同样制作过硬,但没有特别突出的《唐探网剧》《摩天大楼》等国产剧一起。

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沉默的真相》之预测

这部剧有种《白日焰火》的犯罪片质感。

导演团队这样处理的原因,可能则是原著内核本来就沉重。

它用“愁云惨雾”的冷色调来强调严良线的纪实感,调查真相;用温馨阳光的暖色调呈现江阳线的梦幻感、真相蒙尘。

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与原著内核形成一种呼应。

电视剧只需要照实还原出原著内核,这种冲击感就已经够强了。

《沉默的真相》原著主要就是角色非常出彩,最后真相一层层的揭开,情节上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冲击力。

现在镜头语言着重表现角色和情节。

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不过,唯一担心的是因为当时《隐秘的角落》大火。

这导致爱奇艺“迷雾剧场”没有播出的四部悬疑剧,都一定程度的“回炉重造”了。

后来《非常目击》《在劫难逃》正式开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删减,重新配音,导致台词和演员完全对不上口型等等问题。

《在劫难逃》的最后两集,更是改得面目全非了。

所以,现在不管嘲讽这部剧制作不行的观众;还是认为制作要为角色剧情服务,镜头语言毫不重要的观众。

有《非常目击》《在劫难逃》的“珠玉在前”。

你们还是先祈祷一下。

《沉默的真相》后续会不会也这样吧。

毕竟,这部剧的镜头语言都是为还原原著服务了。

原著最精彩和震撼的,就是有形成强大冲击力的角色和剧情。

这些如果都给弄没了,或者关键时刻泄气了。

现在吵来吵去。

还有什么意义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