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現在似乎沒啥名氣,擱以前那可是不得了的大城市。

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在促進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暢通上有重要作用,由於京杭大運河最主要的任務是促進南北物資流通,所以在運河兩岸衍生出了許多不同於中國傳統農業經濟形態的商業城鎮,還有許多大型的商業城市。

在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最重要的幾大運河城市就是聊城(東昌府、臨清)、濟寧和德州。

雖然現在大部分曾經依託京杭運河繁華一時的城鎮都已經沒落,但是大運河造就的獨特文化風貌,仍然影響着現在的習慣,比如聊城人還經常說本地人是"慢牽牛"。

"慢牽牛"啥意思?現在似乎已經沒有太確切的說法了,但是其中一種說法感覺比較靠譜,這種說法就和大運河相關。

大運河從來不是暢通無阻的,尤其是對於北方的河段來說,遇到枯水時節或河道稍有淤積的河段,船隻可能會很難通過,這時候就需要一批特殊的工人——縴夫,需要他們拉着船隻一步一步的向前行。

但是靠縴夫拉着船隻前行,速度肯定不會太快,慢慢悠悠,慢慢悠悠。就像老農民牽着牛,慢慢悠悠的散步。

由於這些縴夫大部分都是本地窮苦人,所以久而久之這種形象逐漸隨着運河南北交通網傳播開來,聊城人就多了個"慢牽牛"的稱呼。

還有一種說法。

初來聊城,可能許多人就發現聊城這個城市生活節奏特別的慢,而且許多人似乎在古城裏無目的的漫步、遛鳥,很是安逸……

所以被叫"慢牽牛"。

"慢牽牛"看似懶散,但其中體現了幾點聊城人的特質:

一是安穩,熱愛生活,不爭不搶,穩打穩紮,習慣於過安逸閒適穩定的生活。

二是勤勞能幹,無論是縴夫體現的"慢牽牛"還是慢節奏的"慢牽牛",或許我們可以把關注點放在"牛"字上。

雖然靠運河支撐起了一定的商業,但是在傳統中國社會聊城地區地處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然是中國最傳統的農業區之一,牛是主要的勞動力,所以聊城人就像老黃牛一樣,努力耕耘,勤奮勞作。

所以對於“慢牽牛”的解釋不如分爲兩個部分,第1個部分在努力上進方面當然不能拖沓,但是另一部分從生活上來說,我們不妨放慢節奏,感受一下舒適安逸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