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古往今来,恒古不变。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也唯有知识能救你于水火。因此,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格外的重要,而其中最关键的表现形式就是工资。翻开历史,你会发现,无论是发达的现在,还是一穷二白的五十年代,这一部分人的待遇,都要远超大部分的国民,甚至是出生入死的军政人士。

No1 知识分子的工资级别化

我国国家机关干部的工资曾经历过三次改革,分别在1958年、1985年和1993年。1993年后,干部变成公务员后,将以级别定工资修改为职务级别工资制,也就是按照职能的不同,把工资化分成了四个部分: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其实这个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但在50年代的时候,国家将工资划分为了24个等级,从最低45元到最高594元,每一级差最多50多元,最少5元。而且地区不同,工资也会有上下10到40元的浮动。也就是说级别越高,工资也就越高。

当然,这一定工资的原则不仅在机关单位,在其他任何单位皆是如此。从科学家到大学教授,到普通教员,甚至到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工资体系。当然,并不是所有同级别的知识分子工资都一样,毕竟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工资方面自然也存在小的差异。

No2 知识分子的差异化

50年代前期,当时的工资体系是比较混乱的,基本上是各单位自己说了算,直到后来形成了24级工资制度,这才统一规范化。当然,同一级别的工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要根据本身的成就、行业、地区来衡量的。

就拿成就来说,贡献越大,回报越多,这是理之使然,相信没有人不服。当时的陈寅恪等科学家的工资级别就达到了二级,每个月能领将近400块的工资。可见你发挥的能耐决定了级别,也决定了工资。

当然,还有行业和地区,毕竟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贡献也不一样,其工资级别自然也就不一样。而且在50年代,建国初期,科技的发展急需工科类人才,因此当时工科的知识分子要比文科的工资级别要高。其实也就是岗位越重要的,工资级别也就越高。而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又会比一般城市更有优势。

其实比较特殊的大学院校中,教职工的工资级别也是大有区别的。比如建国初期的数百所大学中,只有六所重点大学。而这六所大学中的教职工的工资待遇哟比其他大学的要高得多。如北大,普通系主任一般为一级工资,教研室主任都是二级,而南京、复旦等大学,一级工资的只有极个别的系主任,大多数为二级,教研室主任则为三级。如果是其他普通大学,那么相应的工资级别会更低。

对于高级知识分子来说,除了工资级别的不同,其另外的附加福利也不一样。比如一级人员每人每月可以领四斤猪肉,二斤白糖,三斤鸡蛋等等,而二三级人员,则肉减半,白糖一样,鸡蛋减一斤。可见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级别的知识分子,其待遇差异化是非常明显的。

No3 50年代的消费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50年代,其物价水平,你可能想象不到。比如当时的小麦每斤才8分,花生米每斤也才一角二分,理发每次一角,看电影没次5分等等。是不是让你骇然?

没错,当时的物价真的很低,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12块,还能餐餐有肉有菜有大米饭。普通工人每个月几十块的工资就能养活一家七八口人。而知识分子的工资可是几百块,可见他们的生活并不清苦,反而很富裕。

小结

其实可以看出来,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唯有他们,才能让国家更加强盛。而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唯有知识不会贬值。你们认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