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貨車超限超載危害巨大。據測算,全國約50%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與超限超載有關。在9月18日的2020中關村論壇智能+交通平行論壇上,一項治超“黑科技”:重型貨車超載自識別智能“天秤”系統技術由北京交通大學進行了發佈。****記者在現場瞭解到,該技術可在不依賴外界檢測設施、不加裝車載傳感設備的情況下,僅利用車輛和發動機網聯數據,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的貨車超載實時“自識別”。

在論壇現場,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宋國華介紹道,“天秤”系統基於大規模網聯車輛及發動機運行數據,針對不同車型、速度、載重、坡度、道路類型等影響因素,建立了2.4萬組高分辨率的車輛和發動機工況圖譜庫,研發了車輛載重自學習人工智能算法與平臺系統。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宋國華在論壇現場介紹“天秤”系統的技術優勢

長期以來,重型貨車超限超載對於人身安全、道路質量等都存在巨大威脅。數據顯示,車輛每超載30%,公路養護費用將增加200%。雖然近年來動態稱重等路面檢測設施大大提升了科技治超能力,但仍存在成本高、施工量大、路網覆蓋率低等難題。

目前,大範圍應用的基於“地磅”的治超技術是在貨車進入秤臺後,在物體重力作用下,使稱重傳感器彈性體產生形變,粘貼於彈性體上的應變計橋路阻抗失去平衡,輸出與重量數值成比例的電信號,再經傳感器內部的放大器等電子元件進行相應的數據處理,稱重顯示儀表直接顯示出重量等數據。

而“天秤”系統則是基於團隊構建的發動機工況圖譜庫,建立起面向車型識別、坡度修正、載重測算的自學習智能算法。宋國華介紹道,基於雲計算的超載危險遠程識別,所需數據可通過車輛前裝或後裝成熟化、標準化的終端,可多渠道、低成本、大規模獲取。“天秤”系統不依賴地面超限檢測設施、不加裝車重傳感設備,也無需搭建新的系統設備。

“天秤”系統的應用可做到多渠道、低成本、大規模

宋國華表示,“天秤”系統與目前基於“地磅”的治超技術有很強的互補性,該成果完全原創自主,多項核心技術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知識產權佈局完善。

據瞭解,項目組已依託交通運輸部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應用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遠程超載識別和協同管控雲平臺研發和部署。通過在北京、山東、河南、安徽以及雄安新區等地的實際驗證,當車輛超載30%以上時,“天秤”系統可在10分鐘內準確識別車輛超載情況,精度高於95%。

此外,結合電子地圖,“天秤”還可實現對限重公路、限重橋樑、急轉彎、長大下坡、重點區域、雨雪霧不利天氣等的交通安全分級分類預警,有助於實現駕駛人實時預警、運營企業遠程監控和監管部門精準執法三方協同治理。

宋國華介紹道,“天秤”系統是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大規模網聯車輛協同服務平臺”項目支持下,由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北京智駕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攻關取得的成果,下一步,相關部門將利用快速大規模識別的優勢在更多場景推廣應用。

(本文來自****,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