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依秦嶺,南垣巴山

一江漢水橫貫東西

初秋時節

陝西省勉縣綠意無限

……

01 每個村民都有致富機會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去,在漆樹壩鎮唐家壩村生態肉牛養殖基地,草料攪拌機早已開始轟隆作業,七八名村民不斷將玉米秸稈填進機器,切割後的草料四處飛濺,地上擠着幾座小山似的草料堆。

“以前就靠打零工,一年到頭根本剩不下錢,去年來了(養殖基地)之後,務工、種植牧草加起來一年有1.5萬多元,領養了一頭小牛收入4000元。”55歲的貧困戶周自華笑着說道,“收入高了,孩子的學費不愁了,去年過年買肉就花了五六千元。”

唐家壩村地處秦巴山區腹地,村中土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發展,也困住了當地羣衆的致富之路。2016年年初,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西安局集團公司)西安機務段扶貧工作隊剛入駐時,這個千餘人的山村,貧困戶就佔到了三分之一。

如何讓貧困戶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擺脫貧困、保持小康的良性循環,成爲兩任駐村工作隊4年來日思夜想、併爲之奔波忙碌的命題。

駐村工作隊每天在山村的各個角落間奔波。

經過調研,工作隊發現當地自然條件適宜發展養殖業。西安機務段駐唐家壩村第一任駐村書記楊曉明立即鼓勵村中的“養牛能手”張紅永成立“紅永生態種養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一起進行肉牛養殖。2018年年底,西安局集團公司投資167萬元的肉牛養殖基地建設完成,並引進國外的“西門塔爾”“夏洛萊”等新品種,合作社的牛由原有的60頭擴大到160頭。

西安機務段駐唐家壩村第一書記秦海斌說,村裏74戶貧困戶,可以通過認養、領養、務工、牧草種植、土地流轉5種模式參與,每個村民都有增收機會。2019年,通過5種扶貧模式,唐家壩肉牛養殖基地共計讓貧困戶獲得收益16萬餘元,戶均增收2300餘元。

從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鐵集團)及西安局集團公司因地制宜,久久爲功,培育致富帶頭人,創新扶貧機制,帶着貧困戶一起搞產業、謀發展。

辣椒加工車間。

目前,在幫扶的四鎮八村中,以食用菌種植,茶葉生產,辣椒種植,肉牛、土雞養殖等爲主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已經成型,爲當地羣衆開拓了致富增收的穩定渠道。

02 深山好貨不再難銷

“美容養顏,氨基酸含量高,而且沒有添加劑。”人聲嘈雜中,西安西站駐元墩鎮楊莊村扶貧工作隊隊員趙萍極力“叫賣”着本村的特色農產品——玉木耳。“銷量特別好,剛開始30分鐘就賣了50袋,我們準備了500袋,估計不夠賣。”趙萍顯得十分興奮。

9月4日傍晚,在勉縣沔水灣廣場,玉木耳、香菇、漢中毛尖、燻豬腿、果酒等琳琅滿目的扶貧產品擺滿了30米的展銷臺,新鮮的土特產品吸引了人們爭相搶購,好不熱鬧。

在勉縣沔水灣廣場舉辦的扶貧產品展銷會。

“土特產長得好,品質高,還得有銷路。”西安局集團公司派駐勉縣副縣長黎文生說,西安局集團公司舉辦這場“消費扶貧直通車”活動的初衷,就是爲了讓“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打通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的最後一公里”。

“隨着規模越來越大,產量也越來越大,在當地消化不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派駐勉縣縣委副書記雷強介紹,針對貧困山區農產品“好貨難銷”,羣衆發展種養殖業意願不高的難題,鐵路部門想方設法擴大消費扶貧影響力。

如今,西安局集團公司打造的“消費扶貧直通車”活動品牌,已成爲常態化組織的售賣活動,受到鐵路職工家屬及周邊羣衆的認可。截至目前,“消費扶貧直通車”活動已成功舉辦50餘場次,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000餘萬元。

在銷售過程中,如何讓鐵路市場的資源價值惠及羣衆?雷強說:“我們提出了二次幫扶,企業每銷售100萬元,就要拿出1%到3%,通過一定渠道反饋給羣衆。”

村民在鐵路援建的車間內工作。

目前,已經有11萬元二次幫扶資金,或用於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或幫助農戶買化肥、種子等,放大消費扶貧的積極效應。

03 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小青蛙的尾巴不見了之後怎麼樣呀?”

“可以和媽媽一起捉害蟲了。”

在漆樹壩鎮唐家壩小學,記者剛走近一年級教室門口,就聽見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爭前恐後地回應着老師的提問。

唐家壩小學是南部山區距離勉縣縣城最遠的一所農村學校,平均海拔1200米,冬季寒冷漫長。但因爲條件有限,學校教室中沒有安裝暖氣和空調。

“冬天特別冷,學生們的手經常凍裂,還有一些凍瘡。”唐家壩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史晨曦言語中透露着滿滿的心疼。但她和同事們也只能在辦公室燒燃煤爐讓孩子們輪流來“烤烤手”取暖。

正在上課的孩子們。

孩子們難熬的冬天,也時刻讓鐵路人牽掛。

目前,由西安局集團公司安排定點扶貧資金400萬元實施的“暖冬”工程已經建設完成,爲包括唐家壩小學在內的10所學校安裝空氣源熱泵供暖系統。從今冬起,1000餘名師生將過上溫暖的冬天。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黎文生表示,2019年,西安局集團公司爲勉縣250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每人捐助資金1000元,並通過公益助學金項目,爲60名品學兼優的大學新生每人發放助學金5000元,爲更多想奮力走出大山的孩子創造教育改變命運的契機。

多年來,西安局集團公司不僅讓羣衆富了口袋,也在“富精神”上下苦功夫,開好“文化扶貧直通車”,邀請知名藝術家、社會愛心人士、鐵路文藝骨幹到村慰問演出,籌集資金援建圖書教室,組織貧困地區羣衆乘坐高鐵共享鐵路發展成果……

如今的勉縣貧困村,孩子們主動學知識,長出息,立志走出大山;老鄉們進工廠、進車間、進大棚,苦幹巧幹脫貧致富,自力更生奔小康蔚然成風。

在蔬菜大棚裏勞作的村民。

自2015年起,國鐵集團及西安局集團公司定點幫扶勉縣,經過路地雙方共同努力,全縣貧困發生率由16.9%降至0.78%,並在今年2月實現脫貧摘帽。

截至今年3月,國鐵集團定點扶貧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陝西省勉縣、河南省欒川縣及全路18個鐵路局集團公司、設計集團定點幫扶的52個貧困村,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記者手記

到什麼山 唱什麼歌

勉縣山川河流環繞,生態環境優美。但美麗的背後也隱藏着貧困。由於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等因素,位於山區的很多產業難以發展。大山圍困,讓想幹事的人幹成事,是鐵路駐村幹部們始終“掛在心頭上的大事”。

要想“搞活”一個村,關鍵在人。“相比於生活在農村中的人,駐村幹部的眼界寬、視野廣,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帶動脫貧。”西安局集團公司扶貧辦幹部楊曉明說。

西安局集團公司扶貧辦幹部楊曉明。

自定點幫扶勉縣以來,西安局集團公司先後派出39名幹部職工充實扶貧隊伍,湧現出陳罡、馮永全等一批“想幹事、能幹事、會幹事、幹成事、不惹事”的優秀工作隊員。他們如一股清流,沸騰了原本如死水般沉寂的鄉村,讓貧困戶看見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長效機制,但各村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不同,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讓脫貧效果最大化。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駐村幹部們爲各村找準了自己該唱的調,也帶領村民們蹚出了一條條特色脫貧之路。

漂草溝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李毅安展示村民們的產品。

在西安局集團公司對口幫扶的8個貧困村中,無論是種養殖業,還是農副產品加工車間,亦或是辦農家樂,喫旅遊飯,每個村都有了“拿得出手”的特色產業。

有了敢幹的人,找準了該唱的調,還得唱好唱響。鐵路系統內200萬職工的市場資源爲貧困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把脫貧攻堅之歌唱得像秦腔一樣高亢激越。

與此同時,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向勉縣圖書館捐贈價值47萬元圖書,援建文化扶貧借閱室;中國鐵路文工團“送文藝到鄉村”慰問演出,豐富羣衆精神生活;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援助良種場創新技術孵化,探索生豬疫病防治……

在脫貧攻堅衝刺期,國鐵集團通過協同扶貧的創新機制,將鐵路系統的各種資源匯聚起來,送到勉縣的每個山村角落。多方參與、多元協同,聚合各方力量,增強地區經濟發展動力,強化社會扶貧意識,進行開發式、造血式扶貧,全力啃下脫貧難、返貧易的“硬骨頭”,“火車頭”先行作用日益彰顯。

勉縣縣委副書記雷強說:“扶貧,既要靠幹,也要靠想,更要靠闖。”一句話折射出了“人民鐵路爲人民”的拳拳初心與使命擔當。

勉縣縣委副書記雷強。

在勉縣,儘管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尚未延伸到每家每戶,但是有了這羣敢想、敢幹、敢闖的鐵路人,村民們又何愁不會“富”在山高溝深偏遠間……

鐵路援建漆樹壩鎮“火車頭衛生院”。

記者 張雅凌 文/圖

部分圖片與視頻素材由 西安局集團公司 提供

責編|李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