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VS享樂,是當前消費文化的核心爭論點之一。

經過40多年的高增長,越來越多的人爬上了“消費階梯”較高的位置——追求個性化、時尚,青睞奢侈品,此時,消費主義作爲一種新的文化傾向崛起,意在解除“勤儉文化對一部分羣體的認知桎梏”,宣揚“享樂也是道德的”。

但同時,也還有很多人仍處在耐用消費品階段,在爲房子和車子攢錢,他們要捍衛的,是對“勤儉節約”的道德認知。

很多人習慣進行代際比較,80後勤儉、90後享樂等等;其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人認可什麼樣的消費理念,與其自身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按照代際貼標籤的做法,簡單粗暴,惹來諸多非議。在B站《後浪》視頻刷屏後,快手推出了《看見》,講的都是年輕人,卻是不同的畫面。

經濟基礎不同,爭論消費理念無疑雞同鴨講。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保持開放心態。

勤儉節約與享受生活,並不是“正確”與“錯誤”的對抗,是“正確”與“正確”的對抗,兩者都沒有錯,適用不同的發展階段

只要與經濟狀況契合,消費也罷、存錢也罷,沒有對錯之分。勤儉節約,是道德的;享受生活,也是道德的。

我們當前經歷的,美國和日本都經歷過。

美國的消費主義大潮,始於1970年代。經過戰後二十多年的高增長,美國步入消費主義的狂歡,1970年起,儲蓄佔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續下降,從1971年的13.5%降至2005年的3.2%。

面對消費的狂歡,當時的美國社會並未欣然接納,很多社會學者撰文,痛斥消費主義對人的物化,批評 “把某一種生活標準等同於生活方式和特定身份(中產階級)的標誌”,並指責廣告的推波助瀾作用。

然而,文化大潮一旦轉向,不把能量耗盡是不會回頭的。美國消費文化的形成,是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綜合作用的產物。

戰後美國經濟步入黃金期,經濟的持續增長削弱了大蕭條下的不安全感,人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以信用卡爲代表的負債型購物工具出現,大額消費時再也不必擔心資金不足,貸款促消費有了基礎;

電影電視等視覺傳媒的崛起,在塑造品位、造就偶像上遠勝流行小說,爲消費文化興起立下汗馬功勞;

1960年代,美國年輕一代追求個性解放,蔑視意義和傳統價值觀,在文化上爲消費主義奠定基礎。

社會做好了準備,文化轉向,勢在必行。

我們的鄰居日本,也是如此。

2012年,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教授發表《第四消費時代》一書,從消費角度把日本社會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消費時代(1912~1941年),只發生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是少數中產階級享受特權的消費時代;

第二消費時代(1945~1974年),乘着經濟高速發展的春風,以家庭爲中心的消費勢如破竹,迎來大衆化的消費高潮;

第三消費時代(1975~2004年),從家庭向個體轉變,消費的個人化趨勢風生水起;

第四消費時代(2005~2034年),購物使人幸福的時代結束了,人們消費慾望降低,從“買買買”到“斷舍離”,開始追求自然、舒適、寧靜的生活方式。

對比三浦展的階段劃分,我們正處於第二消費時代向第三消費時代的轉變期。消費大潮,剛剛拉開序幕!

丹尼爾·貝爾說過,人類最深刻的衝動力之一是將社會體制和信仰神聖化,從而獲得生命的意義並抵制死亡的虛無。但貝爾也坦承,自我中心主義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社會的約束及與他人的分享,使得後工業時代缺乏一個能深入人心的道德體系。

經濟的高速發展,催生了多元的消費文化,“勤儉節約”已不足以對所有的消費做出道德評價。如歷史學家呂思勉所說,“人的見解,常較時勢爲落後。人心雖以爲允洽,而事勢已不容許,總是不能維持的。”

社會文化層面,需要更多包容。

回到個體視角來,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有價值的是如何解決“剁手購物後心虛”的認知失調——我們既認爲自己有資格享受更好的生活,潛意識裏又認爲節儉纔是美德。

只有一句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社會一時不停在變遷,我們又何必畫地爲牢?

本文由公衆號“薛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爲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薛洪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