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火槍誕生記,真的只是好奇,這才花了2億日元買下火槍

日本種子島現在是日本火箭發射基地的所在地,專門負責日本航天、太空研究。在更早之前的戰國時代,種子島則是第一個購買火槍的地區,也是第一個研究出製造火槍方法的地方。種子島能夠成爲火箭發射基地,除了人口因素外,可能也有歷史因素在內。

公元1543年,天文12年,有一艘外國商船受到洋流影響漂流到了種子島,而這艘船是從東南亞前往中國的貿易船。當時種子島的控制人爲種子島時堯,當時他年僅15歲,正是出於好奇心旺盛的年齡,對於漂流到種子島的外國商船非常好奇。

既然是外國商船漂流而來,種子島家的家老立即向船上的商人詢問身份,但雙方卻因爲語言不通而無法交流。雙方無計可施,只好靠手勢比劃,試圖理解對方到底說了什麼。就在這個時候,兩名葡萄牙人上岸,手上各自拿着一挺火槍。

根據《鐵炮記》記載,那些槍會“發出閃電般的亮光,轟雷般的聲響”。種子島時堯因此深深受到鐵炮的吸引,邀請這些葡萄牙人教他怎麼射擊。其實射擊的方法非常簡單,第一,保持冷靜,端正姿勢。第二,閉上單眼、瞄準目標。第三,扣動扳機。

之後,種子島時堯設宴款待兩名葡萄牙人,與他們比劃了兩小時以上。而且不顧家臣的勸阻,最後買下了兩挺火槍。換算成現在的日元,大約高達2億日元。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屬於價格極爲昂貴的物品,被家臣勸阻也是自然。

不過,種子島時堯並不在乎,他取得火槍後,就已經考慮到要在種子島自己打造火槍。他立刻要求鍛冶師打造槍管,但是卻在這裏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障礙。雖然槍管是做出來了,但沒人知道如何接合槍底。

這帶來一個嚴重問題,火槍射擊的同時,相同的壓力也會作用在底蓋上,所以在發射鐵炮時,底蓋會朝射手的方向彈去。因此,種子島時堯再次花了大筆金錢,詢問南蠻人關於底蓋的祕密,才終於得知底蓋是用螺絲固定。

種子島時堯的部下八板金兵衛也是一位對火槍極爲癡迷的人物,爲了學習火炮製造技術,雙手奉上女兒,把她嫁給了葡萄牙人。而八板金兵爲的女兒在隔年,就順利從葡萄牙帶了鍛冶師傅回到中子島,請他傳授螺絲的製造技術,種子島自制的火槍才終於大功告成。

花了大價錢學會製造火槍後,自然需要彌補損失。於是種子島時堯將一把火槍交給來自紀州的商人,那名紀州商人將火槍帶回了和歌山,結果吸引了當地根來衆的注意。經過試用後,根來衆開始購買火槍進行武裝,成爲一股讓大名們頗爲頭疼的地方勢力。

於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戰術,開始從騎馬武士變成足輕鐵炮隊的方法逐步轉變,火槍也成爲當時戰場殺傷最多的兵器。一個年輕人的好奇心,就這麼徹底顛覆了戰爭形式。而種子島至今依然走在科研的前例,向外太空努力前進。

火槍這種當時的新科技,無疑大幅改變了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形式。根據彼得·杜拉克的說法,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觀點是“從已知的部分可以推知全體”,但現代人卻不認同這種見解,因爲部分與全體是不可分割的系統。

從部分來看火槍,它不過只是個可以射出子彈的工具。然而從全體來看,它卻能醞釀除截然不同的集團戰術。的確,自從火槍開始大量裝備後,就連農民組成的軍隊也能變得非常強大,這也是一種意識革命。

就好比工業革命創造了鐵路,使交通更快速便捷;IT革命創造了網絡和電子商務,可以消除距離的限制,使得全世界都融合成一個巨大的市場。而火槍的出現,正如上文所述,對於戰術的影響極大,原本驍勇善戰的武士們更爲珍惜自己的生命,除非戰局不利,否則多是執行戰場指揮之責。而軍隊也朝着精銳轉變,作用並不大的農民軍也逐步退出舞臺,日本戰國時代的戰場就此轉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