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二十五日下午,伪郑都城洛阳,阴雨绵绵,地上一片泥泞。流经城内的洛水旁,黑压压跪着十几个罪人,五花大绑,垂首不语,身后站着明甲荷戟的行刑者。不远处人声鼎沸,全是前来看热闹的洛阳市民,他们攘臂高呼,痛骂罪人的斑斑恶行。

一个年近四旬的中年男子器宇轩昂,走到一个罪人身边,罪人抬起头来,忽然失声大喊,三弟,救我。被称作三弟的人名叫徐懋公,是秦王李世民麾下干将,罪人名叫单雄信,是伪郑皇帝王世充身边爪牙。唐军攻破洛阳城,李世民将王世充手下十几个罪大恶极者押到洛水边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单雄信排在第七。

徐懋公跟单雄信说,二哥稍安勿躁,待我禀告秦王,哪怕抛却所有富贵荣华,也要保住二哥这条命。单雄信说,哥这百八十斤,可就全都落在你身上了。

徐懋公找到李世民,李世民正跟房玄龄谈论战后安置工作。房玄龄说,王世充着实可恨,把前隋所有图书文件全烧了,却找到许多咱们的人跟王世充的效忠信,秦王你说该咋处置。年仅23岁一脸络腮胡年轻气盛的李世民哈哈大笑,王世充这个老贼,以前还说我是个小孩,成不了事。刚才见我,俯伏在地,汗流如雨,看他那个怂样。不过当初战况的确危机,这帮家伙给自己留后路也是人情之常,不值深究,找个时间把大家召集起来,烧了吧。

徐懋公接茬道,秦王英明神武,自有天命在身,非王世充所及。再加仁慈宽厚,真是万民之福。李世民一抬头看见了他,老徐,不是让你去监斩么,这么快就完事了?徐懋公躬身行礼,国家草创,正是用人之际,单雄信骁勇善战,当初我们在瓦岗山义结金兰,发誓同生共死。属下有个不情之请,愿把所有官爵财宝献出,换他一条命。

李世民听了,把笑容收起,眼中杀气大炽。房玄龄一见,赶紧垂手侍立一旁,吓得大气不敢出,徐懋公也是面无人色。李世民天生有一股震慑人心的气场,所有接近他的人无不感到强烈的压迫感,李世民为了缓和这种气氛,说话尽量柔声细语,还经常跟属下开玩笑。现在忽然严肃起来,房徐当不寒而栗。

李世民说,当年李密兵败,单雄信带领瓦岗群雄投奔伪郑,助纣为虐。罗士信程咬金秦叔宝常何等人纷纷弃暗归明,反正大唐,唯独单雄信冥顽不化。前几天两军交战,我差点被他枪杀,幸亏尉迟恭半道杀出,救了我一条命。我军与窦建德在虎牢关相持,单雄信还差点杀死齐王元吉,幸亏你赶紧把他喊住。

当年你们跟翟让三人义结金兰,翟让被李密火并,单雄信跪倒在地,大喊饶命,情愿归顺。李密对他信任有加,让他掌一军。李密和王世充决战,紧要关头单雄信临阵反水,投降王世充,导致李密兵败身死。王世充将其引为心腹,他却不能为王世充死节尽忠。即使我现在答应了你,将其押解长安,父皇会放过这种反复无常的枭雄吗?元吉会放过差点杀死自己的仇人吗?

汉末群雄逐鹿,吕布被曹操擒获,甘愿为曹操驱驰。曹操问刘备,吕布能用吗,刘备说,吕布三姓家奴,卖主求荣,就怕你步他前任后尘啊。曹操遂于白门楼缢杀吕布。曹瞒奸诈无信,尚且不留吕布,我李世民以诚待人,怎能留单雄信呢。他尚能活,我何以昭示天下豪杰?

徐懋公听了,涕泣而退。

此时天已放晴,残阳如血,照在洛水上,尽皆赤红。除了单雄信,余人皆已正法。其中有个叫朱粲的,残忍好杀,毫无人性,被枭首之后,士民竞投瓦砾击其尸,须臾如冢。围观人群也已大半散去,单雄信看到徐懋公一脸垂头丧气走来,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高声大喊,老三,我就知道你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成(我固知汝不办事)。

徐懋公说,二哥,我本来也想跟你一起死,奈何忠孝不能两全。我既然已经是大唐的人,就不能以私废公。何况我要是也死了,有人娶你的老婆,打你的孩子,谁管啊。说完挥刀割下大腿一块肉,塞到单雄信嘴里,你把我这块肉吃了,先走一步,我到时候去找你,不见不散。单雄信吃了肉,干了一碗酒,说道,老三,我信你。

徐懋公洒泪离开,单雄信引颈就戮。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二年(592年),单雄信出生于曹州济阴(今属山东菏泽曹县),与两年后出生的徐懋公老家曹州离狐(今属山东省菏泽东明县)相隔二百多里。单姓为北魏鲜卑拓跋部中“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等部落汉化而来,世代屯聚于此,耕读传家,骁勇善战,有胡人相貌。(跟单雄信同郡的翟让也是胡人相貌,翟为丁零姓。徐懋公也是胡人相貌,徐为北魏氐族一支所化)。

当地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单父八岁就把单雄信送入学堂读书。单雄信在学堂院子中央亲手种了一棵枣树。到了十八岁,单雄信把这棵树砍了,制成一杆槊,长达一丈七尺(五米),双手抱不拢,槊刃就有七十斤重,号为“寒骨白”。寒骨白意即像寒骨一样白,可见这杆槊白刃白身。单雄信拿着这杆槊很快在当地打出了名气,身边聚拢了上百个不良少年,暗地里干些剪径劫舍的勾当,经常去徐懋公家打秋风。

徐家是当地土豪,养着几百个僮仆,粮仓里放着数千钟粮食。徐父也是乐善好施之人,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徐懋公也不是省油的灯,十二三岁就开始混江湖,刁滑强横,见人就杀。十四五岁就成了一帮无赖少年的带头大哥,看谁不顺眼就杀。

十八岁的单雄信和十五岁的徐懋公就此结交。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翟让在瓦岗寨竖起劫富济贫大旗,招兵买马,单雄信带着小弟们先去入伙,不久徐懋公带着万贯家财和小弟们也去入伙,瓦岗三巨头就此合流。三人喝了鸡血酒,烧了断头香,拜了把子,翟让老大,单雄信老二,徐懋公老三。三人对天发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他们的合作注定是短暂的。因为翟让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论身穿衣服论称分金银,从没有想着给弟兄们找一条出路。这样没有远见的带头大哥在山寨规模小的时候还能镇得住场子,如果山寨规模大了,就必须向正规化转型,翟让很显然驾驭不了大场面。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带着王伯当上山了。李密很快给瓦岗寨弟兄们指出一条明路,就是夺取洛阳,反隋自立。翟让说,我个农民,没那么远大的理想,我给你一队人,你干吧。李密带着王伯当跟隋军多次征战,势力逐渐壮大,很快威望便超过了翟让。翟让的哥哥说,怎么能让这家伙摘桃子呢,他打江山,你该坐皇帝啊。这话传到李密耳朵里,李密动了杀心,于是摆了鸿门宴,要在席间干掉翟让。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一日,艳阳高照,喜鹊喳喳叫,翟让带着单雄信和徐懋公前去赴宴,翟让坐在主位,单徐二人叉手站在身后。李密说,不就吃个饭么,没必要搞这么多人侍候,大家都就坐吧。翟让本没有防备李密之心,就让单徐二人坐了。酒过三巡,李密拿出一张强弓,说道,这弓只有翟司徒能拉开,别人都不行。翟让听了很高兴,下场就拉,没想到被李密心腹蔡建德从背后一刀捅死。

事发突然,现场大乱,徐懋公撒腿就跑,到了门口,被门卫一刀砍中脖子,血流如注,当门卫准备再补一刀时,王伯当制止了他。单雄信一看逃跑无望,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喊饶命。李密亲手给徐懋公包扎伤口,让单雄信安抚瓦岗寨其他人,军心很快稳定。李密一个幕僚说,单雄信“轻于去就”,不可信任,应该赶紧杀了,以防后患。李密正是用人之际,没有接受这个事后被认为是正确的建议。

从此王伯当、单雄信、徐懋公三人各带一军,组成铁三角,共同辅佐李密。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和王世充决战于偃师,李密幕僚裴仁基说,我们应该用“彭越挠楚”之计,兵分三路,不跟王世充正面决战,敌进我退,敌疲我扰,不出十天,王世充脑袋就能献到您的麾下。但是单雄信说,孙子兵法云,倍则战,我们人多打人少,怕啥。李密一听,你说得对,听你的。

此时翟让另一个小弟邴元真给了李密致命一击。邴元真本为前隋小吏,因为犯了事,投奔了翟让,翟让派他给李密当幕僚,其实是眼线。李密大事小事都不让邴元真参与,就让他干点杂活。这次两军决战,邴元真偷偷勾结王世充,意图里应外合,李密得知消息,将计就计,准备在王世充跟邴元真会合时半渡出击,毕全功于一役。

出击的主力便是单雄信。单雄信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善打硬仗。等到王世充渡河,单雄信勒兵自据,作壁上观,李密眼睁睁看着大势已去,徒叹奈何。单雄信和邴元真双双投降了王世充。

李密准备投奔据守黎阳的徐懋公,幕僚说,当初杀翟让,徐懋公差点被砍死,现在我们穷困去投,岂不是自投罗网?徐懋公和单雄信翟让三人是结拜兄弟,既然单雄信背叛了你,徐懋公可信吗?李密于是带着魏征王伯当等人前往长安,投奔了李渊。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王世充派单雄信出战。单雄信跃马挺枪,直奔李世民,李世民张弓搭箭,箭若流星,直奔单雄信,单雄信挥枪一挡,只见火花四溅,单雄信竟然挡住了这一箭,然后马不停蹄,眼看离李世民越来越近,李世民弯弓搭箭已经来不及,恰在此时,斜刺里冲出了尉迟恭,大喊一声,三姓家奴,不要猖狂,尉迟敬德来也。单雄信扭头一瞧,一个黑脸大汉空着手奔他而来,随手刺出一枪,没想到尉迟恭最擅长空手夺槊,一个铁板桥躲过这一击,双手抓住寒骨白枪杆,用力一扯,夺了过来,两手分抓两端,只听得咔嚓一声巨响,将其掰成两截。

单雄信十八岁出道,虽经百战,没见过如此强悍的对手,吓得魂飞魄散,从此丧失斗志,不敢再跟李世民争锋。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十日,李世民和窦建德相持虎牢关,留齐王李元吉围困洛阳。李元吉自恃枪法精湛,每天在阵前耀武扬威,王世充就把单雄信找来,用金碗倒满酒,老单,咱们被老二李世民欺负也就罢了,现在老三李元吉也敢这么猖獗,你能不能出去教训教训他。单雄信说,没问题。一口气喝完酒,拿了一支长槊就出了城门,李元吉战没到三个回合,就怂了,拨马就跑,单雄信紧追不舍,好几次枪尖距离李元吉后心不到一尺。

此时徐懋公在阵外大喊,二哥二哥,这是我家主公,望你手下留情。单雄信听了,揽辔而止,回头跟徐懋公笑着说,今天要不是老三你喊这一嗓子,胡儿(李元吉小名三胡)这条命就搁这儿了。哥给你这个面子。说完打马回城了。

此战成为单雄信最后的辉煌。没过十天,李世民打败窦建德,王世充开城投降,投降前谈条件,留自己一条命。唐军此时也处于强弩之末,不想再有杀伤,李世民于是答应了王世充的请求。

但是单雄信就没那么幸运了,被李世民列为首要战犯,当众处决,于是有了开头这一幕。

李世民为何必杀单雄信?其实说白了,主要是投诚晚了。程咬金秦琼都是在李世民刚来洛阳就跟王世充拜拜了,单雄信却一条道走到黑,舍命跟李世民硬干。如果他跟程咬金秦琼一起投降李世民,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很可能就有他的位置。当然了,如果程咬金秦琼也跟他一样头铁,跟李世民干到最后才投降,下场跟他一样,跟做人诚信不诚信没多大关系。

不论做啥,都得趁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宋神宗怎么做个好皇帝的政治教科书,煌煌三百万言,道理不可谓不多,事例不可谓不精,年代不可谓不长,从春秋一直写到五代,展示了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后世多少人毕全生而学之不尽。当时就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认为可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故名之为《资治通鉴》。

这套书整整消耗了司马光十九年的时光,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老人家曾十七次批注《资治通鉴》,几乎读破,许多书页都用透明胶布粘住,他评价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医生冯唐看了五遍《资治通鉴》,便去某跨国咨询公司干到了合伙人,身家亿万。他说,我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看,看了几遍,掩卷沉思,就能给书中的帝王出主意,按我说的做都成了,不按我说的做,都“垂泪对宫娥”了。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就是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和工作的。现在人都喜欢碎片阅读,快餐阅读,其实这些阅读对人的帮助并不大。快餐没有营养,都是高油高盐,只会把你吃的油腻虚胖。碎片阅读就如干粮零食,吃的再饱,也不能跟正餐比肩。《资治通鉴》就是大餐,我们要反复看,看过几遍,就能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什么职场感悟心灵鸡汤啥的,里面全包了。

《资治通鉴》要看文言对照版。司马光是非常卓越的文学家,用词非常考究,读来简直就是文学盛宴般的享受。如果有的朋友遇到拦路虎,就看看白话文翻译。其实除了极个别生僻字,大部分人都能看懂。

看书要有韧劲,但也要控制在舒适度之内。否则就不是享受,而是煎熬了。每天不用多,就看两页,基本就能看一个历史故事了。看完做点笔记,总结一下这一段到底写了啥,对自己有啥帮助,不用一年,你的为人处世能力就能碾压身边百分之九十的人。

对于一介草根,怎么才能提高自己,脱颖而出,被领导重视,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别的,只有读书,读好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要相信什么读书无用,说这话的不是蠢就是坏,或者他也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没尝到读书的好处。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尤其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不读书的话,你更要读书。这样你才能再高一个台阶,完成阶层跃升。

与诸君共勉。

都看到这里了,赶紧下单买一套回家看看呗,区区两杯咖啡钱而已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