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導過《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電波》、《霓虹燈下的哨兵》等電影的導演王蘋,在執導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第一部故事片《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時,丈夫突然離世。

她陷入了悲痛中,就算是一直以女強人的面貌示人的她,一時間也走不出悲痛的情緒,直到有人開着吉普車衝到她家,一句話把她激醒了。

王蘋本名王光珍,她從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當母親要給她裹腳時,她說什麼都不願意,只要母親一給她裹上,她就趁着沒人時又偷偷拆下來,母親看她如此倔強,也就放棄了。

當她小學畢業想繼續讀書時,父親認爲女孩子只要能識字就行,反正將來是要嫁人的,沒必要深造。

她跟父親打賭,說她要是能考上當時最難考的南京一中,父親就得讓她繼續上學,於是她努力考上了。

進入中學後,她開始閱讀大量進步的書刊,接觸新思想,參加了“磨風藝社”社團。畢業後,她進入了一家小學當老師,但業餘時間她還是跟着朋友一起排練“進步”話劇,爲自己喜歡的事業而付出心血。

1935年,她在出演話劇《玩偶之家》女主角娜拉時,當時南京影響力比較大的報紙上刊登了劇照,一張她的側臉照,她爲了不讓家人及同事發現就改名爲王蘋。

沒想到公演那一天,她被同事認出來了並報告給學校,學校領導很震怒,說教師不能由一個演戲的來擔任,於是開除了她,還讓全南京的學校都別聘請她。

《玩偶之家》是一部講述女性擺脫家庭束縛,爭取自由獨立的話劇,在當時的進步青年心目中有着非比尋常的意義,他們在看到王蘋因出演此劇而被辭退時,就紛紛發表文章聲援她。

但是在她父親知道了由她引起的這場輿論後,就把她關在家不讓出門,還合計趁機讓她出嫁算了。

她在朋友的幫助下離家出走了,去了其他地方繼續當老師,可她心裏還是想繼續拍電影,在朋友的鼓勵下,她奔赴太原去試鏡《無限天涯》的女主角。在那裏,她遇到了此生摯愛宋之的。

王蘋的朋友本來託付了宋之的去火車站接王蘋的,結果宋之的頭一天晚上熬夜寫稿子後,第二天白天就起不來,誤了去接王蘋的時間。

雖然他們的第一次相見不愉快,但王蘋被他的才華所吸引,兩人結婚了。婚後,她暫時擱淺了當演員的夢想,跟着丈夫一起忙於話劇排練事宜。

新中國成立後,她跟着宋之的和其他人一起籌建八一電影製片廠,選址、規劃、動工,她在工作中尋找快樂和充實感。

1951年,由於她以前是電影演員,對電影拍攝運作比較熟悉,所以她被選中擔當軍事紀錄片《河川進攻》的導演,她邊拍攝邊學習,穿山越河,終於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執導作品。

這次的執導經歷讓她從演員轉變成了導演,也讓她作爲導演的才華被人所認可,她開始把精力放在學習如何當一名好導演上。

1954年,當她拍攝她導演生涯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時,她從發現懷孕到生下女兒,都沒有耽誤過拍攝。可在丈夫去世後,她陷入了悲傷情緒中無法自拔,一個人待在家裏發呆。

作爲劇作家的丈夫,給她的事業帶來過幫助,他們常常一起談論關於電影創作的事情,而且他們一起攜手走過二十幾年,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廠長陳播覺得不能放任王蘋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就開着吉普車衝到她家,吼道:“王蘋,你是黨員嗎?”

王蘋突然就被驚醒了,回答道“是”,於是陳播拉着她就朝吉普車走去,說道:“你是的話,就跟我走。”

作爲黨員的信念感讓她走出了失去丈夫的悲傷情緒中,她開始穿着一身黑衣在攝影棚裏工作起來。

《衝破黎明前的黑暗》順利拍完後,王蘋像是被上了發條一樣,沒有歇一口氣就繼續投入到了下一個電影的拍攝中。

她憑藉執導的電影《槐樹莊》獲得了第二屆百花獎最佳導演獎,後來還被領導親自點名讓她去上海主導拍攝《霓虹燈下的哨兵》,並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抽調業務骨幹配合她一起拍攝這部影片。

而且她在拍攝《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時生下的小女兒宋昭在她的影響下,也成爲了一名導演,拍攝出了《烏龍山剿匪記》那樣優秀的作品。

縱觀王蘋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來她是一個有着進步思想的人,是一個有才華的演員與導演,更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女人,也是一個對工作無比認真,對新事物有好奇心和鑽研精神的人。

她對演戲和電影的熱愛,使得她就算因拍戲而丟了工作也要繼續這份事業,使得她就算從來沒有拍攝過電影,她也敢擔起執導拍攝的擔子,一邊學習一邊拍攝。

她對自身是黨員的信念感,使得她一下子就從失去丈夫的悲痛中清醒過來,投入到工作中,順利把電影拍完了,因爲那部電影是承載了有教育意義的使命。

正是她對電影的熱愛與付出,才使得她成爲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和人們口中盛譽的“軍事題材電影藝術家”,並使得她女兒以她爲榜樣,也成爲了一位優秀的女導演,爲大衆拍攝了一部部經典的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