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班牙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在中国院线上映后,以高口碑斩获了1.7亿余票房。豆瓣超88万网友打分评价,四星、五星好评超过91%。

影片用“罗生门”叙事法,通过3个不同的故事版本,在不断反转中,将案件真相摆在了观众面前。

同时,也将人性之恶和亲情之重,呈现给了观众。

时隔3年后,改编自《看不见的客人》的意大利影片《死无对证》上映。截至目前,影片票房虽然只有590余万,但豆瓣评分却高达8.2。

从评分来看,《死无对证》作为翻拍作品,显然是成功的。但是,它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改编再创,而是因为“复制”。

《死无对证》上映前,一张男女主角隔着桌子对坐的海报,就已经透露了影片对原版的“还原”。但直到看完全片,你才会发现,《死无对证》对《看不见的客人》的“还原”,不是改编,而是全盘照搬。

《看不见的客人》所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男主角“艾德里安”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妻子贤惠漂亮,女儿乖巧懂事。在外人看来,他完全称得上是人生赢家。但事实上,艾德里安与他对外营造的好男人形象并不相符——他与一位叫“劳拉”的已婚摄影师是情人。

某次,艾德里安以出差为借口,跟劳拉到巴黎私会。开车离开酒店前往机场途中,因为一头突然从道旁跳出的鹿,两个人驾驶的车偏离车道,致使对向行驶的一辆车撞上路边山石,开车的年轻人不幸身亡。

为了掩盖自己犯下的错,两个人没有报警,而是选择了抛尸灭迹。过后,两个人决定再不见面,让一切都成为过去。

但是,那个年轻人的父亲找到了艾德里安。他怀疑儿子的失踪跟劳拉有关,哀求艾德里安告诉自己真相。

不久后,艾德里安又收到了勒索短信。他和劳拉按照短信提示,约在距离事发地不远的酒店见面,没想到劳拉被杀,艾德里安作为凶手嫌疑人被捕。为了洗清嫌疑,艾德里安找到一名从无败绩的知名女律师为自己辩护……

从情节设定上来说,《看不见的客人》所讲述的故事并不鲜见。

犯错的人为了自身利益,毁灭证据、掩盖真相。而在此过程中,他们又继续犯下新的罪责。

另一边,受害者的亲人为了寻求真相,拼尽所有与嫌疑人斗智,甚至斗勇,直至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以看影视作品,看故事不重要,看主创怎么讲故事才是重点。

《看不见的客人》便是将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得精彩纷呈、跌宕起伏,在烧脑和反转中,把观众的心理捏在手中。

就像影片当初的宣传语“教科书般拿捏观众心理”。

作为翻拍版,《死无对证》不仅复制了原版的故事设定,连叙事方式、情节推进,相似度都达到95%以上。

稍微夸张一点说,“还原”到连分镜都一样。

甚至,《死无对证》“懒”到连原版男女主角的姓名、职业,连他们的着装风格、发型变化,包括演员长相,都“拷贝”般放到了影片中。

就连男女主角遭遇车祸时驾驶的车辆,都与原版相同。

打个比方,这种程度的“翻拍”,就像是后人把白居易的《长恨歌》抄写了一遍。不同之处就是白居易写的时候用行书,抄写者用楷书。

所以,除了顶多抱怨一下抄写者字不好看外,还能说什么?

更何况,《死无对证》这个“抄写者”的字,并不丑。

《死无对证》对《看不见的客人》的复制,不仅仅是故事、人物上的“形”,还包括了演技这样的“神”。

无论是男女主角的扮演者,还是“复仇老夫妻”的扮演者,他们对于角色的演绎都是极其到位的。

他们将“艾德里安”成功商人的道貌岸然、自私冷酷,“劳拉”前期的妩媚多情、后期的愧疚不安,以及失去独子的父母的伤心、绝望和拼尽一切查找真相的睿智、冷静,都诠释得与原版不相上下。

若是脱离时间背景,将两部影片同时放到观众面前,恐怕观众很难判断出哪个才是原版。

但是,这种纯复制,毫无创新的“翻拍”,对于看过原版的观众来说,就成了不可饶恕的扣分原因。

《死无对证》的票房和口碑不如原版,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