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航天八院科技委祕書長:我國商業小衛星發射需求超4000顆

9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科技委祕書長潘軍在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表示,保守估計,未來5-10年,我國商業小衛星的發射需求超4000顆,商業衛星製造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隨着國家大力推動軍民融合,“互聯網+航天”的產業升級變革以及新基建的產業佈局,中國商業航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5年被稱爲中國商業航天元年,商業航天產業規模日益擴大,已成爲發展我國航天建設的新生力量。

“截至2019年末,我國總計在軌運行衛星約350顆,2019年發射約80顆,其中微小衛星發射佔比達67.5%,商業衛星公司參與的衛星比重穩步增長。”潘軍表示,各個商業公司陸續發佈了衛星星座計劃,保守估計,未來5-10年,我國商業小衛星的發射需求超4000顆,商業衛星製造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與此同時,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收入與運載火箭發射數量直接相關。自2013年起,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收入增長迅速,複合增長率達到24%。中國運載火箭市場收入來源增長包括北斗導航系統組網建設、中國開始逐步承接國際商業發射訂單,以及民營企業研製衛星,發射需求穩定增長。

“商業航天快速增長,太空經濟對衛星製造、火箭發射、衛星應用提出了迫切需求。”潘軍表示,一方面,國內火箭產能趨於飽和,存在有星無箭、多星少箭等問題。另一方面,新興大型低軌星座加速建設,加快了微小衛星製造的發展。

他認爲,商業航天具備了良好的發展條件,是航天產業的一場“改革開放”,是推動航天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政策端的放寬給予我國商業航天破土而出的機遇,工業級產品可應用到航天領域,並降低了商業航天的成本。此外,資本和互聯網企業的進場在資金和生產經營理念等方面對商業航天企業給予幫助。

“商業航天不單單帶來機遇,更大地帶來了挑戰。”這些挑戰來自於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體制機制。

因此潘軍表示,要在技術創新方面採用商業的方式推動技術進步。要改革體制機制,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調動人員積極性,有序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改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在商業模式方面,要探索新商業航天模式,構建商業火箭等豐富多元的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體系,造就商業航天領域的企業家,塑造世界知名的航天品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