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同是出身草莽同樣稱帝,李自成與朱重八有何本質區別?小人與君子之別。李自成是狹隘的種族主義者,元末,劉福通、陳友諒、張士誠等反元人士不顧民族融合的大勢,聚衆反元反蒙,爲世人所不齒。只有朱元璋聚集元朝遺老,比如劉伯溫,討伐逆賊,擁護民族融合。所以他民心所向,得以入主中原。

01

正是在朱元璋的努力下,草原居民在氣候惡化、部落分裂、軍事力量近乎喪失的情況下,安然退出亂世。得以回到北方、休養生息。相反,李自成拒絕民族融合,天下皆敵。北有吳三桂開關迎滿,南有史可法等文人聯虜平寇。李自成的落敗,不是因爲他才能不夠,其實是因爲他道德不足,違背天時。

▲朱元璋畫像

其次,朱元璋北伐對上的大元,早已不是當年橫掃歐亞的無敵鐵騎,而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一路攻無不克,統一中原。後面還深入草原,斬殺無數。而李自成就沒這個命了,剛剛打下北京,立足未穩,清兵就入關了。要知道這時候的滿族人已經立國二十年,完成了封建化改造,再加上游牧民族傳統,動員力和戰鬥力爆表。又經歷過明清二十多年大戰洗禮。遠不是李自成的草創政權和流寇軍隊能比的。清兵入關的那一刻,天下大勢已定,懸念只在清朝統一華夏要花多長時間了。

▲李自成塑像

如果朱元璋北伐遇上的是後金,估計最好結果也只是維持不敗,收復大都就不用想了。這樣明初局勢,基本是宋遼的翻版。憑李自成進京進京後的所作所爲也不可能得天下吧,不是安民而是擾民,對形勢的判斷也是幼稚,即使得天下也不會太樂觀,趙匡胤能力還是有的,得天下也是比較容易的沒有比較性,相反李世民、朱元璋級別的換到李自成的時代,還是很有可能成功的,並且還會是一個不亞於清的三百年盛世江山。

▲李自成行宮照片

李自成的失敗,只是因爲他是理想主義者,沒有在取得勝利後迅速進行階級轉變,沒有與地主階級同惡相濟。儘管失敗了,但依然閃耀着自古以來勞苦大衆追求均平富的大同社會的理想主義光輝,永遠映照着後世。李自成雖然失敗了,但三百年後,另一羣代表着中國最廣大農民羣衆利益的人,汲取了失敗的教訓,沿着李自成未走下去的方向,最終獲得了成功。李自成攻湖北,有類於金朝晚期的擴地興國,失於蒙古,取於南宋,走遍中國,隨到隨喫無壓力,本質上叫毫無戰略。

02

文人文治在此處的作用,應該就是,戰略需要的時候,給個說法。朱元璋雖然跟紅巾軍切割,好歹給自己一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說法,李自成是一無戰略,二更無說法。政權建設的環境和能力不如老朱。環境就是龍鳳政權給老朱撐着北面,老朱悄默聲地在南京搞了十幾年建設。能力方面,老朱關鍵時刻很堅持,不談什麼縱橫天下。兩方面,個人能力方面,朱重八確實比李闖強一些,更有抱負更重視人才。外部環境方面,朱元璋算是比較容易的開局,把幾個同是起義的對手消滅了,再去推元朝就完事兒了。

▲朱元璋劇照

李自成這個開局地獄難度,說實話,開天眼都不一定能得天下。有人說朱元璋的對手水平低,不像李自成的對手水平高。那隻能說明朱元璋的水平太高,他的對手那個也不是喫素的,否則也不用鬥了那麼多年。想想李自成的水平,他竟然在一片石之戰前一直認爲明清戰爭是前朝的事和大順朝無關,清兵發動進攻後才知道清兵已經入關了。以這種水平,就是吳三桂不降清,他也很危險。吳三桂爲什麼降清,吳三桂完全是一種投機行爲,他之所以降清不降順就是看明白了李自成的水平。

▲明孝陵博物館照片

朱元璋在沒當上皇帝之前已經想着如何治理國家。李自成當了皇帝都沒想過如何治理國家。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在南方角逐只是爲了最終抗元解決後顧之憂。對朱元璋來說驅除蒙元建立華夏政權是目標。

結語

李自成攻下北京後理應繼承明朝遺留的問題,然而其還是將明朝作爲最大的威脅對清軍的防範過小,當認識到清軍的威脅時已經喪失主動權了。大順政權也隨着李自成的去世而土崩瓦解。如果在山海關戰役李自成獲勝,那麼李自成就有充足的時間來整合北方。屈辱的南明史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參考資料:

《明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