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教育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一個人同樣也是如此,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現在大家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教育問題。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高校,比如清華大學,他在我們國家是頂級學府,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排名,今年年初的時候,清華大學發佈了一份關於就業的報告,隨後引起了網絡上的廣泛關注。

根據一份不知名的統計,超過81%的清華留學生都選擇留在美國工作,也有一些人去了其他發達國家,那麼清華留學生爲何81%都不回國?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坦言,中國學生有一致命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太容易知足,安於現狀。施一公表示中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到國外留學之後就變得沒有那麼優秀,其實並不是他們的學識、才能落後,而是因爲他們太過於安於現狀,獲得一點點成就之後,他們就開始變得和普通人一樣,因此即使再優秀,天賦再高的人,都不會顯示出太大的才能。其實清華大學官方的數據和這個完全不同,而且也沒有專門對留學生的去向做過調查,因此這份報告其實並沒有什麼根據。

其實這只是一些數據顯示,這些留學生不回國也並不是爲了留在國外,而是接受更好的學習,吸收更多的經驗之後再回到祖國,投入到建設中去,比如施一公就是這樣一個人。而且他在學習上從來都不知道滿足,從小他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父親是哈工大的高材生,母親從北京礦院畢業,因此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好,1984年的時候,因爲取得了全國數學競賽的一等獎,隨後順利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由於他的數學天賦被清華大學生物技術系錄取。

施一公的大學過得非常豐富,提前一年時間就取得了兩個專業的畢業證,讓當時的清華校園都爲之震驚,隨後他前往美國進行留學,在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後,被普林斯頓大學授予終身講席教授的待遇,這是很多人努力多少年都達不到的,而且非常向往,但是沒想到,施一公卻婉拒了這麼好的工作和待遇,毅然決然的回到了母校清華大學進行任教。因爲他是從來都不安於現狀的人,他認爲中國但教育水平距離國外的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因此他便將自己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中去,這正是大家應該學習的地方。同時也有很多留學生都是這麼想的,他們並不是不回祖國,而是在等自己的才華和見識變得更豐富之後再報效祖國。

像施一公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和對知識孜孜不倦探索的精神,不要因爲一時的成績就滿足,只有不安於現狀,對自己的才學不滿足,才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不要因爲一點成就就沾沾自喜,要去追求更高更廣闊的發展。現在中國擁有非常高天賦和才華的學生都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如果保持安逸的狀態,確實能夠使自己生活得安穩,不會那麼累,但是如果對知識有非常高的要求就一定要做到不滿足的狀態。

正是像施一公這樣的優秀人才讓中國的教育行業越來越進步,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多非常不錯的成績,清華北大這樣的高校在世界上但排名也在逐漸靠前,進入世界級排名的中國高校也越來越多,這就意味着我們的教育水平正在不斷提升中,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到那時中國的教育領域就會擁有更好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