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相聲發展史上,如果非要找出一位能與侯寶林先生同輩分、同時代的相聲大師,那毫無疑問這個人必定是孫少林。看到這兒可能有很多人提出質疑:劉寶瑞先生也是公認的相聲大師。這話不假,劉先生的藝術造詣的確登峯造極,尤其在單口相聲表演上可謂一騎絕塵。正因爲嗓音獨特,導致其在學和唱兩方面有所欠缺。孫少林則不然,說學逗唱四門掌握的不光全而且精。當年他背井離鄉從天津來到濟南賣藝,才撐起了日後衆星雲集的晨光茶社。

晨光茶社由孫少林的師父李壽增創辦並擔任掌穴,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京津兩地相聲藝人到此地獻藝,但始終沒形成氣候。然而,曲藝在濟南有着相當成熟且廣泛的羣衆基礎,創辦一座專供相聲表演的茶社似乎更像是順勢而爲。在李壽增、孫少林師徒二人的悉心經營下,晨光從無到有,由小變大。除了侯寶林外,可以說當年像張壽臣、馬三立、高德明、劉寶瑞、王長友等京津相聲界大將都曾長期在此登臺獻藝。而當年還是小學徒的李伯祥、趙振鐸、孫少臣也是在這個舞臺上初次嚐到響蔓的滋味。或許還有人會說,這隻能代表孫少林善於經營管理,在藝術方面他有什麼額勒金德的能耐呢?

《學電臺》是段保留至今的傳統活,但凡嗓音條件好的都愛使這塊活。正因爲段子本身可塑性強,能讓演員揚長避短,故而不同人能使出不同的風格。雖說瓤子各異不能一概而論,但從表演上仍能分出高低優劣。客觀來說,孫少林的《學電臺》在全國相聲藝人中足可位列前三。據堂弟孫少臣回憶,《學電臺》這段是孫少林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創作而成的。靈感來源於舊社會京津盛行的私人電臺,段子的主旨意在諷刺老電臺良莠不齊的各種廣告。但現如今很多青年相聲演員使這塊活時卻變成了“換包裝”的《雜學唱》,原本段子的諷刺意義蕩然無存。

學得像、包袱響、諷刺性強是使好這塊活的三大評判標準。從孫少林的演繹中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基本功裏"學"的深意。歷代相聲藝人中不乏擅長學唱的佼佼者,例如天津的郭榮起善學梆子、評戲;劉文亨擅長京劇老生;南京的張永熙學唱越劇佔一絕,都是術業有專攻。唯獨孫少林是南北方常見的戲曲、曲藝都能學唱。這裏所說的"能",是指達到專業演員的水準,學哪個曲種的名角名段,得讓觀衆聽着學得像本人。唱腔像只是其中一方面,比如學京劇各行當,唱唸做打一招一式都不能讓內行看出露怯。

當初孫少林創作這段《學電臺》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學上電臺的各路名角能惟妙惟肖,學私人電臺播廣告能抓哏找包袱,一正一諧形成鮮明反差,觀衆看着纔有意思。相比於傳統相聲《雜學唱》,《學電臺》既突出了演員的優勢擅長,靠學唱要下尖來,又借“電臺”之名順水推舟巧妙地加進來包袱。

北侯南張中少林,這個說法在相聲界由來已久。從演員所處地域和藝術風格上,將三位老先生相提並論也不無道理。雖說從掌握的全面程度來看,孫少林與侯寶林不相上下,但知名度和歷史地位卻遠不及侯大師。究其原因,包括時代背景、地域環境等諸多複雜因素。另外還有重要一點,侯先生從藝生涯中有老少二郭輔佐如虎添翼,而孫少林從藝四十年卻始終沒找到實力相當的捧哏搭檔。即便如此,遠離京津相聲重鎮的孫少林,多少年來始終不會被同行所忽視。畢竟單論個人藝術水平,以“大師”二字冠名實屬德配其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