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文化圈,因爲幾位大佬的鬧架變得熱鬧起來,網友們戲稱這是一場文壇的“神仙鬧架”。

8月下旬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先生寫了篇文章,批評了一下已故的文化名人木心先生。這就讓一向視木心爲恩師的陳丹青心中頗爲不平。瞭解陳丹青的朋友都知道,他一向是個敢說敢做的文化人,多年來他一直充當着批評別人的角色。當年莫言拿下諾貝獎後,他直接就來了一句:”我沒讀過他的作品,但我知道他得獎和作品無關“。

莫言沒惹過他,他都能出來說這樣的話,何況這次郭文景惹到他師父了。於是他致函給老郭,說他說得沒道理,要與他論理。這一來二去,兩人就掐上了。

本來這事和姜文也沒多大關係,但偏偏老郭是姜文新劇的作曲人。於是姜文就寫了篇長文,外加一首”七絕“來勸架。此後因爲沒有微博,姜文便請好友易中天把這首詩傳到了網上,詩如下:

《七絕》陳木可觀不可雕,勤能補陋難補騷。東施代有東施效,秋泯夏蟲子莫號。

既然是”神仙鬧架“,那我們就不論他們的對錯了,這件事本來就屬於文藝批評的範疇。木心先生的水平到底如何,見仁見智,所以筆者對此倒並不關心。和很多詩詞迷一樣,筆者最關心的是這篇詩文。

此詩的標題是七絕,但不管怎麼讀,其實都不符合七絕的格律。雖然姜導是筆者非常喜歡的一位導演,但讀完這首詩筆者也只能讓人感嘆:難道現在但凡是一句7個字,一共28字的詩,都能叫七絕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這詩真的只能算是打油詩。

此詩很明顯是站在老郭這邊的,首句”陳木可觀不可雕“顯然就是說陳丹青和木心二人,後面還用了東施效顰的典故,意思也很明顯。

被姜文用這樣的詩調侃,陳丹青倒是沒寫回詩,但卻有網友看不過了。直接幫他寫詩回懟,此詩就貼在易中天的微博評論區,大家且看:

薑湯自信能去寒, 卻笑陳皮不止痰。木葉清香君未覺, 只緣身在爛泥田。

看到這首詩,筆者只有一種感受:高手在民間!這首詩無論是從用字,還是諷刺的力度,都力壓姜文之作。首先,在人物的指代上,網友這首詩用得更有水平。“薑湯”指的就是姜文,“陳皮”指的是“陳丹青”,“木葉”指的是“木心”,實在是巧妙。

諷刺類的詩文,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其中《相鼠》等詩更是名篇。到了唐宋時期,羅隱等人更是將這種詩文寫得出神入化。這些經典詩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它們都有極強的類比聯想力,將諷刺之意置於字裏行間。這位不知名網友的詩,在這一點上是學到了精髓的。

再看它的行詩風格,寫薑湯他抓住了薑湯的特點,“去寒”說的是他本來是說來勸架的,結果卻引來更大的波瀾。前兩句調侃了姜文,力挺了陳丹青後,第三句用清香的木葉來形容木心先生,這是這位網友的觀點。最後一句“只緣身在爛泥田”則更有趣,我們喫的生薑本來長在地下,這7個字是既形象又耐人尋味,可謂完全說中了要害。

諷刺文寫到這個水平,確實是很難得的。它有貶有褒,形象生動,完全不落俗套,比起姜文用東施效顰之類的典故,確實要高明太多了!不論他們的觀點誰對誰錯,只論這兩篇詩文,姜文詩完敗!

“神仙鬧架“咱們普通人無非就是喫瓜看熱鬧。不過筆者倒有個建議,既然這幾位都是文化人,咱們鬧架時格調就不能太低了。除了要有基本的素質和文明的態度,還要真的對文藝作品的發展有一定的益處。如果能寫出一些真的有水平的詩文等作品出來,豈不是更好?不然這與咱們小時候和同桌吵架有什麼區別?

想當年,杜甫爲了力挺初唐四傑寫了首絕句,其中“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兩句成爲了經典。而韓愈爲了力挺偶像李白杜甫,駁斥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寫了篇《調張籍》,詩中“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都成了千古句。這些纔是有水平的“神仙鬧架“。不求名人們寫得比杜甫和韓愈好,但如果當今的文化名人們鬧起架來,連一名普通的民間高手的詩都敵不過,顯然就沒什麼意思了。一己之見,歡迎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