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美國好萊塢經典戰爭大片和後來問世的一系列單人稱射擊遊戲中,班組機槍猛烈的火力橫掃一切,而噴火器的烈焰席捲敵人,這兩種武器無疑讓人感到其步兵作戰時威力無窮。多數人此時會認爲,美軍士兵們肯定非常喜愛操縱這兩種武器的人,因爲他們由此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勝算。然而根據美軍一份武器實戰結合的調查報告顯示,多數士兵都十分恐懼甚至有些厭惡機槍手和噴火兵。

越戰中,美軍步兵分隊對於手持M60機槍的蘭博們愛恨交加

對愛好軍事的人來說,越戰中美軍步兵作戰的招牌之一就是強壯如《第一滴血》系列電影中蘭博那樣的機槍兵手持M60通用機槍瘋狂掃射可能存在敵軍的叢林和掩體。越戰時期,一個美軍步兵連擁有6挺M60,其使用組包括機槍手、副射手和彈藥手,由於北越基本沒有裝甲單位,所以美軍步兵連幾乎都會把無後坐力炮擱置後方而將M60的數量增加,因爲基層步兵指揮官認爲這種武器的火力密度壓制威力是無可取代的。其中主射手攜帶機槍和300發基數彈藥,隨身配備一支手槍用於防禦,而副射手則攜帶槍管袋、支架以及300發備用子彈;由於後座力巨大,所以M60要想以相對較高的精度進行火力壓制則需要架設在三腳架上,所以副射手就需要攜帶三腳架和900發子彈,其負擔可想而知。此外,副射手和彈藥手也和其他普通步兵一樣還要攜帶M16自動步槍及其彈藥,而班組其他步槍兵也需要額外攜帶一份機槍彈藥。無疑,在不利於機械化設備展開的越南叢林中,美軍步兵的負荷壓力可想而知。雖然一般使用M60機槍的士兵體格需要高大強壯,但如同扛步槍一樣將其扛在肩頭,縱然如蘭博也會壓力巨大。一名美軍士兵回憶每次攜帶M60就好像肩上扛着一頭豬,走起路來感覺永遠如同腿綁沙袋上坡,機槍的金屬部件有時還會無視薄薄的熱帶雨林用軍服,將身上劃得處處是血痕。

沉重的M60機槍及其配套組件和彈藥無疑讓美軍負重壓力驟增

按照操作手冊內容來看,M60的使用方式偏向於3-5發點射,這要求射手必須有本能收放水平,才能避免無謂的射擊。然而越戰時這些美軍機槍手往往會陷入瘋狂射擊狀態,甚至一分鐘內打光500發子彈!由於該槍使用和M14步槍一樣的7.62毫米彈藥,所以遠距離抗風性能明顯強於後來口徑5.56毫米的M249,無論是在當年的越南雨林還是在今天多石乾燥且地形複雜的中東,M60都能順利撕裂土牆,樹木和沙土石坑導致隱藏在其後面的人體目標被瞬間撕裂。而M249由於子彈重量不足,所以遠距離精度甚至不如M60,其威力也同樣差距懸殊,而中東山區多發的大風更使其弱點突出,因此美軍甚至計劃將M60改進翻新後使用。所以,火力強大的優點極大掩蓋了M60笨重的問題,美軍海豹突擊隊、綠貝雷等特戰單位一旦深入敵後面對大戰時甚至會設法將M60的彈藥攜帶量提升到三千發!但M60猶如戰場鐮刀一樣的威力也讓美軍步兵分隊因此陷入危險,因爲該槍射速快噪音大且射擊特徵明顯,北越那些神出鬼沒的狙擊手和槍榴彈發射者經常會很快注意到其位置,並將美軍M60機槍組作爲重要目標第一時間消滅。越戰時美軍記錄到,一人用M60掃射,另一人供彈,其他人警戒,但北越狙擊手的子彈可能會因爲M60而找上任何一個在其附近的人。所以,M60機槍組成員因此又成爲不受歡迎的人。

當年美軍對噴火器的應用水平可謂無人可比

在攻堅作戰中爲美軍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噴火兵被己方排斥的程度,比M60機槍組絕對有過之無不及。人類對烈焰的恐懼是一種原始本能,所以將火用於戰場的歷史也十分悠久。早在中國宋朝和中世紀阿拉伯時代,各自的軍隊就都研發過可燃燒物質的特殊裝置。而古希臘時代,由硝石、硫磺、石油、火藥、石灰製成的希臘火更是可以讓任何粘住的物體持續燃燒而幾乎無法熄滅。一戰時期,德國工程師費德勒首次提出現代化噴火攻堅武器的構想,即通過噴槍傳送支撐杆,將燃料和氣體推進系統結合,最終形成了最初的噴火器。一戰中德軍專門組建了噴火工兵分隊,由此極大改變了圍繞重機槍的雙方塹壕戰僵局,德軍噴火兵也成爲協約國最恐懼的敵人,一旦被俘就會被槍決。歷來對新事物十分感興趣的美國也很快注意到這種武器的優勢,進而在二戰中發展出了M1和M2系列噴火器。美軍武器機構報告表示,一戰之前噴火器的燃料主要是石油和汽油混合,只能通過先點燃汽油降低燃點才能順利點燃,雖然由此產生的扇形烈焰可以穿越拐角或縫隙讓對方無法藏身,但粘稠度較低,遇到空氣阻力就會迅速降低效果進而影響射程,此時單純的壓力調整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強測風和逆風時甚至可能會讓火焰回射傷及發射者自己。而且粘度較低還會極大加速燃料消耗,進而影響射程,雖然德軍曾添加瀝青等物質提升粘稠度進而兼顧輸送系統壓力和點火便利度,但卻導致燃料箱容積降低。而美軍經過各種化學物質混合後研發了凝固汽油彈,其成分爲25%萘酸鋁和75%椰子脂肪酸鋁皁,一旦附着在目標身上就會持續高強度燃燒。很快噴火器的燃料也使用了這種物質,並且一線部隊還會適當調整這種混合燃料的比例。此外美軍新一代的M2噴火器借鑑了日軍百式的射彈點火模式等先進之處,可靠性和威力大幅增加。

由於特徵明顯,噴火兵及其所在分隊很容易遭到敵人集火

實戰證明任何人如果被攝氏1200度的噴火器烈焰波及,粘稠燃料就會緊緊附着身體直到將目標全身燒傷甚至燒到骨頭!而且被害者還會因熱空氣和油煙迅速呼吸衰竭,此時無論澆水還是打滾都很難滅火。即使有幸活下來長期治療,也會落下可怕的重度燒傷而終身殘廢。面對內部結構較爲複雜的要塞工事時,噴火器射出的烈焰可以因粘稠混合燃料附着在內壁上而實現拐彎燃燒,讓敵人毫無躲藏餘地。而且烈焰還會迅速消耗封閉空間內的氧氣並製造致命的一氧化碳,同時烈焰即使沒有第一時間殺傷工事裏的敵人,也會迅速破壞磚混結構混凝土的建築主體,使其在之後更容易被爆炸物或炮彈摧毀。其內部的武器、通訊以及彈藥還很可能因高溫而變形失效,最終大大降低火力點的防禦水平,甚至引發其內部殉爆。對車輛一類目標,噴火器的煙霧會導致其空氣過濾器被堵塞進而導致引擎故障,或燃燒的混合燃料滲入導致其內部管道起火進而發生爆炸。從太平洋戰爭到越南戰爭,噴火器還十分適合對植被茂密的區域進行定點清除,使敵人無法因此隱蔽。太平洋戰爭中,堅守在地堡內的日軍往往帶着命換命思維和美軍死拼到底,他們甚至可以無懼美軍坦克、重型炮彈和航空炸彈,但他們發現美軍噴火器的烈焰襲來時,其武士道精神也無法掩蓋其恐懼,此時他們寧可跑出火力點選擇主動被美軍機槍放倒。

目前,噴火器多半作爲戰略儲備武器而不再應用於一線

美軍某條例中告訴士兵,戰場上儘可能讓自己看起來無足輕重,因爲敵人的子彈也是有限的,他們會挑選看上去很重要的目標。而威力巨大的噴火兵戰場生命有時幾乎以分鐘來計算,早期噴火器的罐子缺乏防禦,一旦被彈片擊中也會導致巨大爆炸進而讓噴火兵及其身旁戰友化爲灰燼。二戰時美軍噴火器雖然進行了隔離處理,安全係數大大提高,但噴火器整體重量卻相當大,無疑讓噴火兵無法迅速機動規避敵人的射擊。而且噴火器有效射程往往不超過三十米,這就需要噴火兵接近到極其危險的同歸於盡距離,再加上噴火器特徵明顯,所以深知厲害的敵人一旦發現美軍噴火兵就會集合所有武器射擊。根據沖繩美軍一份報告顯示,噴火兵的一線陣亡率甚至超過了8成!但噴火器在步兵攻堅時的作用又十分重大,所以步兵分隊往往要額外抽調不少步槍手和機槍手進行掩護,並保證自己和噴火兵時刻變化位置。一戰時德軍的噴火分隊往往人數不低於20,除了噴火兵外還有攜帶大量手雷、塊狀炸藥的步兵用於摧毀敵陣地鐵絲網等障礙物,步槍和衝鋒槍也要隨時火力壓制。二戰和越戰時期美軍也秉承了這種步兵分隊支援理念,而且甚至要專門出動迫擊炮和火箭筒進行遠程支援,一名美軍士兵回憶,如果自己沒有伴隨噴火兵,那麼日軍狙擊手和機槍不會輕易浪費火力在自己身上,但如果他們發現噴火兵,那麼自己所在分隊就要面臨從狙擊手到輕重機槍甚至擲彈筒步兵炮的覆蓋,陣亡率將直線上升,所以自己任何時候都不希望身旁有噴火兵。

單兵雲爆彈的燃燒效應完全不亞於傳統噴火器

隨着步兵武器戰術和技術提升,笨重且射程低的噴火器逐步無法滿足需要進而基本退出了戰場,大多數國家現在只將其作爲戰略儲備物資,只有在處理生化危險品時纔再度啓封。後來,一些軍事強國已推出了新的火箭式遠程燃燒武器,例如美軍就在越戰後期專門推出了四聯裝火箭彈發射裝置,該裝置遠比噴火器射出遠且對射手安全的多,不但不佔編制而且還無需專門抽調更多人用於火力掩護。此外,解放軍也推出了PF97式單兵雲爆彈,其原理是利用大氣壓進行破壞,不但可以產生爆炸燃燒氣體,而且還會形成廣闊的破片和溫度場殺傷效應,有效作用超過兩百米。從M60機槍再到噴火器,都體現了大威力步兵武器的雙刃劍效應,所以真實的戰鬥中蘭博一類手持大殺器的戰士,雖然的確可能成爲敵人的噩夢,但也容易將噩夢波及到自己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