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名稱分得都非常的細緻,比如親屬間的稱呼就比較複雜,很多中國人都分不清,更不要說老外了。小編今天要說的是道、路、街、巷和衚衕都有什麼區別?一起來了解下吧!

“街”和“路”都是供人行走的道路,這是它們的共同點。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街,四通道也。”今天雲南麗江古城的“四方街”用的還是這個意義。“街”的另一個特點是指城中的道路。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就有“街,都邑中之大道也”的解說。城市中的大道叫“街”,小道叫“巷”,這個詞義的基本內涵被現代漢語完全繼承了下來。現代漢語中的“街頭巷尾”、“大街小巷”、“街道”、“上街”等詞語裏的“街”字,都不能換成“路”。

許慎還指出:“路,道也。”但比許慎更早的《爾雅》和《毛詩詁訓傳》則解釋說:“路,大也。”“路”的同族詞一般都有大的意思,如大車叫“輅”,長串的美玉叫“璐”,大鳥叫“鷺”等等。“路”作爲“道”的同義詞,其特點一是在城外,一是大而長。現代城市不像古代那樣分得仔細詳盡。古代內城才叫城,外城只能叫做郭,現代已無內城外城之別,於是現代城裏的街道也可以叫“路”,但“路”的基本特點並未喪失:還是特指那些寬大長遠的街道。無論是哪一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街”和“路”都沒有“方向性”這個語義。

但一般的城市規劃和習慣是,東西方向的叫“路”,南北方向的叫“街”。至於所說的“道”,一般用在口語上,“路”一般用在書面上,二者的區別其實不大,就如同“長安街”或“北窪路”中的“街”和“路”,實際上並不是規劃名,而是內化到地名裏去了,如果嚴格按照習慣和規範的說法,應該叫做“長安街路”和“北窪路街”,但實際上老百姓已經習慣於省略的用法,反而不需要那麼嚴謹了。

“衚衕”一詞起源於元代,當時把6步寬、9.3米長的道路叫衚衕,12步寬的叫小街,24步寬的叫大街。到了明、清時期,道路寬度的規定已不那麼嚴格,寬於9.3米者也可稱作衚衕,但多數的衚衕都比較狹窄。從廣義上講,這裏所說的衚衕,只是人車通道的名稱之一,與路、街、裏、弄、巷、道等是同一概念,因爲地區、歷史、風俗和習慣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