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国台湾男歌手、演员、作家小鬼黄鸿升去世了,年仅36岁。他是在浴室滑倒撞到头,无人发现救治不幸去世的。后又疑似是心血管问题致死。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致死,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黄鸿升独居以致出了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帮得上忙,最终黄鸿升孤独悲凉死去,“身体都僵硬了”才被人发现。

其实,在中国,类似黄鸿升这种独居之人并非少数,这个群体已经日益庞大。那么,这些独居者处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七千万人孤寡独居,90后 成为“租房独居”主体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而其中有超过77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2018年全国一人户的比例则达到16.69%,相当于每6户家庭,就有1户是独居状态,而90后 则成为了“租房独居”的主体。

小陈是杭州的一位独居女性。26岁,单身,每天上班、下班,一个人吃饭、睡觉,日复一复。

昨天,杭州阴雨绵绵。小陈像个闹钟一样,七点零五分准时回到家了门口,结果却发现忘带了钥匙。虽然有备用钥匙,可也不知交给谁来保管,所以备用钥匙一直放在家里,冷落在墙角书桌的抽屉里。小陈开不了门,物业也下班了,最后问了朋友哪有开锁师傅的联系方式,搞了老半天终于把门打开。一看时间却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又饿又累。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那一瞬间,小陈一个人趴在床上的时候,流泪突然地忍哗哗地流下来了。这种心酸,估计只有独居的人,特别是长期独居女性,才能体会到吧。

独居爽翻了,却可能面临“死了也没人知道”的境地

独居也有独居的好处。那就是自由,没有金钱自由,至少可以“情绪自由”。公司职员小何也是名独居女性,她自称独居生活爽翻了。他工作找房子,第一目光总是聚焦在单身公寓,有独卫、小厨房和小阳台的那种。租房的成本比合租当然高了许多,但是换来的却是自由和安宁,她认为很值得。

职场“不相信眼泪”,“情绪自由”是件奢侈的事情。而她有自己的窝之后,发现自己同时拥有了情绪自由。每天很期待下班回到公寓的时间,因为只有在自己窝里,才可以释放自我。开心的时候,进门后把鞋子甩飞到墙脚,然后打开音箱大声唱歌。难过的时候,直接躺在床上号啕大哭,或者直接猛地吃下一个榴莲。房间里不管是脏衣服堆成山还是布置的井井有条,一切随自己心意,完全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当然,因为是独居,其实也不存在别人的眼光。

独居爽是爽,不过,联想到黄鸿升的事,小何现在也有点担忧,出了事情没有依靠。比如前两年,犯了胃病,疼得难受。心想,如果有一个人帮忙递药烧粥的,该多好。这还是轻的,就怕出现在浴室滑倒这种意外,磕伤了爬不起来,死了臭了都没人知道,多悲凉。

小何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朋友圈调查,有一半人在浴室里滑倒过。连我本人也有在浴室滑倒的经历。我一百三十多斤,年轻体壮,我当时是侧着身滑倒,只摔着了胳膊,但我却一下子被摔懵了,真没想到这一百来斤摔下来这么严重。独居的话,男性还好些,而女性和老人,确实有一定风险。

孤寡独居人士建群打卡确认彼此活着,有人加入“送医收尸互助”小组

因为黄鸿升的事,独居的人感觉都被“冒犯”了。为此,有人建立了“独居安全打卡群”,大家猜怎么着?加入者众,一连七八个群都满人了。看来,缺乏安全感的独居者是真的多啊。加入这个群做什么用呢?原来,独居有风险,加入群后,群友每天打卡,道个早安晚安,可以确认彼此都活着。不用担心死了也没人知道了。而且,通过互联网这一条无形的线,大家“聚集”在一起,更可以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除了建群打卡问候,有的人还建立了所谓“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小组。这又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原来,这是豆瓣网友早些年建立的网络虚拟组织,所谓的“中老年”当然是一种自嘲。里面的组员,并非是中老年人,大多都是独居的年轻人。

那么,这个组织又是干嘛用的呢?顾名思义,我想大家应该也能猜到了。那就是组员有“送医收尸体”需求时互相帮助解决啊。某个组员一旦生病或者出了意外甚至死亡,那么其它组员就对他提供相应帮助,该送医的送医,该收尸的收尸!

当然,类似的这种所谓互助小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要么就是组员寥寥,人气比独居人士的家还要冷清,要么就是搞怪、自嘲、娱乐的,大家可不能把这些所谓的互助小组当真啊。

真正能关心并且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大抵只有家人、亲戚和朋友了吧。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达,现在每个个体越来越独立,不需要像原始社会的人类一样,抱团在一起以抵御灾害、野兽的侵袭。也不需要像封建社会的人类一样,男耕女织,互相密切配合才能生存、发展。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独居。换句话说,独居现象与现代社会是比较应景的。

然而,人类终究是群体性动物,这是天然属性。所以,每一个个体,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大家庭),独自生活。也因此,独居者,除了在网络虚拟交友,和陌生人互道早安晚安外,更建议走出来,和亲戚朋友(尤其是父母)保持更多联系、接触,从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我是小钟叔叔。程序员,敲过代码,开发过程序;喜欢码字,发表过散文和故事。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九年,理性又不缺感性。您的关注,是我的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