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中國臺灣男歌手、演員、作家小鬼黃鴻升去世了,年僅36歲。他是在浴室滑倒撞到頭,無人發現救治不幸去世的。後又疑似是心血管問題致死。然而,不管是什麼原因致死,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黃鴻升獨居以致出了問題沒有一個人能幫得上忙,最終黃鴻升孤獨悲涼死去,“身體都僵硬了”才被人發現。

其實,在中國,類似黃鴻升這種獨居之人並非少數,這個羣體已經日益龐大。那麼,這些獨居者處在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呢?

七千萬人孤寡獨居,90後 成爲“租房獨居”主體

根據統計數據,目前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而其中有超過7700萬人處於獨居狀態。2018年全國一人戶的比例則達到16.69%,相當於每6戶家庭,就有1戶是獨居狀態,而90後 則成爲了“租房獨居”的主體。

小陳是杭州的一位獨居女性。26歲,單身,每天上班、下班,一個人喫飯、睡覺,日復一復。

昨天,杭州陰雨綿綿。小陳像個鬧鐘一樣,七點零五分準時回到家了門口,結果卻發現忘帶了鑰匙。雖然有備用鑰匙,可也不知交給誰來保管,所以備用鑰匙一直放在家裏,冷落在牆角書桌的抽屜裏。小陳開不了門,物業也下班了,最後問了朋友哪有開鎖師傅的聯繫方式,搞了老半天終於把門打開。一看時間卻已經是晚上十點多,又餓又累。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那一瞬間,小陳一個人趴在牀上的時候,流淚突然地忍嘩嘩地流下來了。這種心酸,估計只有獨居的人,特別是長期獨居女性,才能體會到吧。

獨居爽翻了,卻可能面臨“死了也沒人知道”的境地

獨居也有獨居的好處。那就是自由,沒有金錢自由,至少可以“情緒自由”。公司職員小何也是名獨居女性,她自稱獨居生活爽翻了。他工作找房子,第一目光總是聚焦在單身公寓,有獨衛、小廚房和小陽臺的那種。租房的成本比合租當然高了許多,但是換來的卻是自由和安寧,她認爲很值得。

職場“不相信眼淚”,“情緒自由”是件奢侈的事情。而她有自己的窩之後,發現自己同時擁有了情緒自由。每天很期待下班回到公寓的時間,因爲只有在自己窩裏,纔可以釋放自我。開心的時候,進門後把鞋子甩飛到牆腳,然後打開音箱大聲唱歌。難過的時候,直接躺在牀上號啕大哭,或者直接猛地喫下一個榴蓮。房間裏不管是髒衣服堆成山還是佈置的井井有條,一切隨自己心意,完全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當然,因爲是獨居,其實也不存在別人的眼光。

獨居爽是爽,不過,聯想到黃鴻升的事,小何現在也有點擔憂,出了事情沒有依靠。比如前兩年,犯了胃病,疼得難受。心想,如果有一個人幫忙遞藥燒粥的,該多好。這還是輕的,就怕出現在浴室滑倒這種意外,磕傷了爬不起來,死了臭了都沒人知道,多悲涼。

小何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據朋友圈調查,有一半人在浴室裏滑倒過。連我本人也有在浴室滑倒的經歷。我一百三十多斤,年輕體壯,我當時是側着身滑倒,只摔着了胳膊,但我卻一下子被摔懵了,真沒想到這一百來斤摔下來這麼嚴重。獨居的話,男性還好些,而女性和老人,確實有一定風險。

孤寡獨居人士建羣打卡確認彼此活着,有人加入“送醫收屍互助”小組

因爲黃鴻升的事,獨居的人感覺都被“冒犯”了。爲此,有人建立了“獨居安全打卡羣”,大家猜怎麼着?加入者衆,一連七八個羣都滿人了。看來,缺乏安全感的獨居者是真的多啊。加入這個羣做什麼用呢?原來,獨居有風險,加入羣后,羣友每天打卡,道個早安晚安,可以確認彼此都活着。不用擔心死了也沒人知道了。而且,通過互聯網這一條無形的線,大家“聚集”在一起,更可以享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除了建羣打卡問候,有的人還建立了所謂“孤寡人士中老年送醫收屍互助”小組。這又是個什麼性質的組織呢?原來,這是豆瓣網友早些年建立的網絡虛擬組織,所謂的“中老年”當然是一種自嘲。裏面的組員,並非是中老年人,大多都是獨居的年輕人。

那麼,這個組織又是幹嘛用的呢?顧名思義,我想大家應該也能猜到了。那就是組員有“送醫收屍體”需求時互相幫助解決啊。某個組員一旦生病或者出了意外甚至死亡,那麼其它組員就對他提供相應幫助,該送醫的送醫,該收屍的收屍!

當然,類似的這種所謂互助小組基本上是名存實亡,要麼就是組員寥寥,人氣比獨居人士的家還要冷清,要麼就是搞怪、自嘲、娛樂的,大家可不能把這些所謂的互助小組當真啊。

真正能關心並且給自己提供幫助的,大抵只有家人、親戚和朋友了吧。

結語

隨着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發達,現在每個個體越來越獨立,不需要像原始社會的人類一樣,抱團在一起以抵禦災害、野獸的侵襲。也不需要像封建社會的人類一樣,男耕女織,互相密切配合才能生存、發展。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獨居。換句話說,獨居現象與現代社會是比較應景的。

然而,人類終究是羣體性動物,這是天然屬性。所以,每一個個體,都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大家庭),獨自生活。也因此,獨居者,除了在網絡虛擬交友,和陌生人互道早安晚安外,更建議走出來,和親戚朋友(尤其是父母)保持更多聯繫、接觸,從而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我是小鐘叔叔。程序員,敲過代碼,開發過程序;喜歡碼字,發表過散文和故事。從事文字編輯工作九年,理性又不缺感性。您的關注,是我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