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在兩江總督任上的于成龍病逝在南京的總督衙署,于成龍從政20多年來,清正廉潔,每次赴任都不帶家眷,身後只留下一套官服,別無他物。噩耗傳出,南京的市民不論男女老少、商販僧侶都罷市痛哭,人們的哭聲掩蓋了長江的波濤聲,爲他送葬的隊伍綿延二十餘里,人數多達數萬人。

于成龍的消息傳到康熙帝耳中,康熙帝悲痛萬分,感慨道:“當官的像于成龍這樣的,天下能有幾個啊?”康熙帝追授于成龍太子太保,並且還破例爲于成龍親自撰寫碑文,表彰于成龍這清正廉潔的一生。後來,康熙帝時常想起于成龍,又兩次爲于成龍撰寫祭文,還專門撥款興修于成龍的墓地,並親自題寫了“高行清粹”的匾額。

于成龍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他1617年出生在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一鄉村,他祖上於坦曾是明景泰年間的進士,最後官至巡撫。于成龍出生在明朝末年萬年四十五年,這一年明朝各地的災情不斷,兩年後,明朝精銳在薩爾滸被清軍全殲,明朝日薄西山,大勢漸去,當然才兩歲的于成龍對此並無感受。

長大後的于成龍體驗到了明末時期的黑暗,1639年,于成龍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當時的考官公然受賄,在考試中徇私舞弊,于成龍非常生氣,考試的時候在考卷上痛罵此事,把憋在心中的話全都寫上考卷,最終結果是考取了副榜貢生,厭倦明朝官場的于成龍之後以父親年老的藉口辭去了做官的機會,回到了老家。

于成龍雖然辭去了做官的機會,但是沒有放棄做官,他仍然在刻苦學習,期間,清軍入主中原,清廷非常善於吸收前朝的經驗,統治者爲了籠絡人才,沒有向元朝統治者那樣廢用科舉,而是重開科舉。

1651年,三十五歲的于成龍再次走進考場,這次他以失敗而歸。

之後,他經歷兄長去世,三子出生,父親年邁,一人挑起整個家庭的重坦,沒有時間再參加科舉。

直到1661年,于成龍才正式出仕,他被派去的地方是清軍纔打下不久的羅城,羅城在廣西境內,路途遙遠,而且時局也並不穩定,第一任知縣還慘死在那裏,前任知縣到了那裏受不了苦便跑了。

大家勸于成龍不要去,太危險了,但他接受了委任狀,懷着“此行絕不以溫飽爲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帶着五個僕從毅然踏上了征途。

于成龍到羅城縣城,才發現這裏哪是縣城,連一些村莊都不如,整個城內只有六戶居民,遍地都是荒草,縣衙門是三間茅草屋,而且還全都被雨水浸泡壞了,于成龍借居在關帝廟。五個僕從有人適應不了這個地方跑了,有的慘死在羅城。

羅城時局未穩,于成龍採用重典的方法治理,三年便使羅城擺脫了混亂的局面。

1667年,于成龍被兩廣總督、廣西巡撫等人舉薦爲“卓異”,被擢升爲四川合州的知州,那時候的四川經歷了幾波戰亂,人口銳減,田地荒蕪。于成龍上任後招募居民墾荒種地,合州在他的治理下人口驟增,解決了康熙帝頭疼的事,被擢升爲湖廣黃州府同知,在任上被再次舉爲“卓異”,旋即擢升爲武昌知府,主政武昌府。

在主政武昌期間,他平定了響應吳三桂叛亂的匪徒。政績卓越他仕途平坦,不久被擢升爲福建按察使,兩年後擢升爲直隸巡撫,被受到康熙帝的親自接見,康熙帝對他非常滿意,稱讚他是“清官第一”,賜予于成龍帑金、御馬,並親自作詩給他。

1682年擢升爲兩江總督,兩年後于成龍逝世在總督衙署,于成龍雖然在兩江只做了兩年的官,但是深受兩江百姓的愛戴,他去世當天,南京市民罷市痛哭,每天都有上千人去緬懷,總督衙舍都容不下。

“卒之日, 金陵人爲之巷哭。相率香燈祭與寢。日幾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遠近聞之, 皆輟市, 如喪其親。”

于成龍大器晚成,從一個荒蕪之地的知縣做起,歷任知州、知府、道員、布政使、按察使、總督,他始終清正廉潔,逝世後木箱中僅有一套官服,所任之地,皆深受百姓愛戴,死後數萬百姓伏地痛哭,長江江水的拍打聲都被哭聲掩蓋了。

“士民數萬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江干江水聲如不聞。公之得吏民之心,江寧人謂數百年來無能如此者。”

于成龍去世第二年,下葬在老家,他清正廉潔一生,並沒有多少錢財,但康熙帝特地撥款爲他修建墓地,使得他的墓地比較宏偉。

1947年,于成龍的墓地被附近的村民盯上了,當時村莊太貧窮,沒有錢發展生產,思來想去,他們決定向這位大清官借。

拍攝於1966年3月18日,現已不存

村莊的勞動力在村長劉金長、農會郝東清的率領下盜挖了于成龍的墓地,墓內值錢的東西被村民盜出,隨後遺骨被重新安葬。

盜出來的文物被賣了換回800斤棉花,每戶分五斤,一人分1斤,此外,每戶還分到五個瓷碗和7顆珍珠。

後來,于成龍的墓地還被破壞一次,這次更嚴重,連墓地的古松、古榆樹都被砍了。

現在,于成龍的墓地被修復一新,也算是告慰了這位清廉第一的大清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