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孔子的弟子,“72贤”之一。

曾子:姒姓,曾氏,名参(shen),字子舆,今山东平邑人,也有人说他是山东嘉祥人。

(曾子)

我在这里插一句,在秦朝以前,古人姓和氏和现在人们的姓氏有所不同,比如孔子姓子而不姓孔。

史书记载: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我解释一下,先秦之前古人的姓是指这人所在氏族部落居住的地方,简单来说为了避免近亲结婚的情况出现了“姓”,“姓”标示本人大部落在什么地方,“氏”表示大部落的分枝。这就好比你居住在什么省,然后住在什么是一样。

姓不变,氏随着人的流动而改变。这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姓氏有所不同。

拉回思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相传他一生著作颇多,比如撰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还参加了老师孔子《论语》的编修,也就是为老师搜集资料,誊写文稿等工作。

周考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53年,曾子去世,享年71岁。

就在曾子在去世前,他把自己的学生们叫到了床前,让学生们看自己的“手”和“脚”,曾子为什么让学生们看自己的手和脚呢?

《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集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日后,吾知免夫!小子!”

翻译过来就是:曾子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召集众弟子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人一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好像走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灾祸了!学生们。

原来曾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就是让学生们以后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曾子一生追求的就是孝道,他在其著作《孝经》中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出自《孝敬·开宗明义》(注:有一种说法,《孝经》是孔子的作品)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这就是行孝的开始。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扬名立万,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如此才能显示父母教导有方,这是人行孝的结束。

曾子临去世前让学生看自己的手和脚,就是最后一次给学生们上课,用肢体语言告诉学生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不是你自己的,是父母给的,只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才能到另一个世界无愧于父母与之相聚。

讲真曾子的最后一课,对现在孩子们同样有现实教育意义。

现在孩子们心里很脆弱,老师或父母训斥几句就接受不了,一气之下要么跳楼自杀,要么饮毒自尽,这些行为不仅作践了自己的身体,在深层次就是不孝的表现。

在古代,如果孩子是跳河自杀或者是上吊自杀的,这属于大不孝,是不能葬进祖坟里,意思是说你无颜见列祖列宗。

在古人眼里,发肤受之父母是和生命同样重要的东西,比如清朝入京后让汉人剃发留辫子,这和汉人的孝道相悖,汉人是不能剃发的,剃发就是不孝,因此爆发了死也不剃发的运动。

(曹操割发代首)

还有曹操,因为战马受惊践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曾经规定谁践踏损毁了老百姓的庄稼杀无赦,曹操为了不违背自己的诺言,“割发代首”以示惩罚自己,在曹操眼中,头发和脑袋是一样的。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发肤同生命一样重要。现在的孩子们有一点挫折或不顺心,动不动就自残,动不动就自杀,你们懂这些道理吗?

自残的行为无疑是大逆不孝,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父母养育你们这么大容易吗?

只有爱护自己的身体,才有能力在父母晚年进孝道,一个残缺不全的身体,父母到老没人养不算,反过来父母还要牵挂你,或许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世界上最悲痛的事情,这和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什么区别?

总之一句话,古人的孝道就包括自己的身体,现在的孩子在冲动做傻事的时候,想一想曾子的最后的一节课吧!

文/秉烛读夏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