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滲透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裏

它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習慣

誠信,讓湖州更加美好

因爲你誠信的樣子

就是一道最美的風景!

9月19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共青團浙江省委共同推出的2020年“最美誠信浙江人”正式揭曉, 湖州4例入選。

無論是堅守“一元修車攤”36年的施獻榮、朱水銀夫婦,還是半個世紀風雨無阻的廣播宣講員王金法,不管是用無悔青春實現司法爲民初心的章春燕,又或者是身殘志堅、用誠信經營回報社會的唐春洪,他們都是我們身邊的平凡人,他們那一段段暖心故事,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更是一份溫暖的傳遞,激勵你我誠信前行。

一元修車攤

一擺就是36年

在湖城高富路附近的一個弄堂裏,施獻榮和妻子朱水銀的修車攤幾乎無人不知。因爲充氣免費、修理小故障只收一元修理費,大夥兒都親切的稱呼他們是“一元修車攤”。

這個攤子,施獻榮一擺就是36年來。如今,的他手藝越來越精湛,可收費卻依然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子”:老人、孩子、殘疾人過來修車,只要不更換大配件,就不收錢;能修的零配件儘量不換新的;修理小故障只收零件費,不收服務費……

總有人“勸”他們,好漲價了,可是夫妻倆卻笑着擺擺手,“一元修車攤”不漲價!

修車本就是小本生意,兩人爲何要這麼做呢?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施獻榮先天患有聽障的,從小起就受到街坊鄰里的幫助的他,默默在心裏下定決心:在能力範圍內,就要盡力回饋哪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因爲擔心一早上班或上學的孩子半路上車子拋錨找不到可以修理的地方,36年來,無論寒暑,施獻榮每天早上六點準時開門。有人自行車壞在了路上,他騎車20分鐘趕到現場,修好後只收了零件錢。遇到客人電動車的電瓶壞了,他總會先試着用自家攤位上舊電瓶組裝,能用就送給車主,不能用纔會幫客人換新的,價格也比市場價便宜一些。這些年來,施獻榮夫婦不僅靠自己的雙手解決了生計,還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回報社會。

今年春節,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雖然不能上“一線”,可當他看到小區值守點因爲缺電無法接取暖機時,他便主動提出讓卡點把電源接到自己的車行裏,就連電費都是他“包”下的。“家國有難,我很想出一份力,因爲聽力和語言障礙,不能參加站崗值班。所以我要用這種方式一起參與抗疫工作。”打着手語,他堅定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感動了不少在場的羣衆。

永不消逝的電波

一講就是半個世紀

50年,18300多天,兩個簡單的數字,在常人眼裏是一段漫長歲月,但對於湖州市吳興區織裏鎮廣播宣講員王金法來說,卻是每天早、中、晚向農民羣衆開展廣播宣講的彈指一揮間。

走在織裏的大街小巷,只要提到“王金法廣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那半個世紀從未間斷的廣播,被親切地稱爲織裏上空“永不消逝的電波”。

1969年,年僅22歲的王金法是原織裏公社的一名機關幹部,當他看到農民缺乏科技知識,對黨和政府的政策不瞭解,就主動申請擔任業餘廣播宣講員。雖然經歷了從一般幹部到鄉鎮主要領導再到退休返聘的工作變化,但是他熱愛廣播宣講的熱情不減,五十年如一日,他始終利用覆蓋全鎮各自然村的廣播,向農民宣講黨的政策方針路線、鄉鎮黨委政府決策、法律法規、農技知識,幫助周邊鄰里解疑釋惑、多辦實事。

這麼多年來,是什麼信念和力量支撐王金法滿腔熱忱地投入到廣播宣講工作中去?用王金法自己的話說:“我是土生土長的織里人,是農民的兒子,是人民的公僕,爲織里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是我一生的追求。”

時代在變,“王金法廣播”受歡迎程度不變。他堅持用鄉音土語、羣衆聽得懂的語言宣講黨的大政方針,宣講“織裏之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用心、用情、用汗水”,深受全鎮幹部羣衆歡迎。

爲了讓他的廣播一直“播”下去,王金法還以“帶徒弟”形式,精心傳道授業,把大學生村官們培養成未來基層宣講的主力軍。有人問王金法:“爲什麼這麼鍾情於基層宣講工作呢?”他總是笑着淡淡的回答:“只是想爲老百姓做點事”。

無悔青春

實現司法爲民的初心

“我所理解的執法爲民不僅在於公正執法,更在於溫暖每一個尚有良知的靈魂。”這是章春燕十五年從檢工作總結的人生信條。

章春燕是南潯區檢察院黨組成員、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兼公訴部主任,工作以來,她經手辦理及審批各類刑事案件1600餘件,涉案人數3000餘人。因爲辦案認真負責,她創下“所辦案件庭上無一翻供”的記錄;她俠骨柔情,努力讓每個涉案未成年人以最好的狀態迴歸社會,她一手打造的“春燕工作室”被評爲“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她,用自己的無悔青春,實現了司法爲民的初心。

“因爲我們是在和犯罪打交道,我們的疏忽和差錯,往往關係到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和前程,我們必須爲每一個案件盡心盡力。”章春燕總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

2013年,章春燕被任命爲未成年人檢察科科長,她爲自己樹立了新的工作目標——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最大限度減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向着這個目標,她傾注了全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她整合院裏熟悉未成年人心理和特點的女檢察官成立“春燕工作室”。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這幾年南潯區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續下降,重新犯罪率保持零記錄。

除了本職工作,她還有另一重身份——全國未檢業務培訓法制示範課講師、全省新進檢察官培訓講師。她參加的最高人民檢察院組織的“全國法制巡講”活動,歷時10個月、歷經14個城市3萬多公里的巡講歷程,累計受教育人數超5萬。此外,她還參與央視《守護明天》系列節目的研討錄製,爲全國未成年人法治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身殘志堅

用誠信經營回報社會

每天早上七、八點時,位於長興泗安鎮浙皖大道旁的唐八仙包子店內,前來購買早餐的市民絡繹不絕。店主一瘸一拐忙而不亂,總是微笑着吆喝生意。他的蔥煎包子品味鮮美,價格實惠,贏得了回頭客,贏得了市場。

他就是唐春洪,1948年1月13日出生,長興泗安鎮蓮花村人,3歲時因患上小兒麻痹症致殘,不能幹重活,相繼做過繡鞋皮匠、水產養殖戶。

1984年,他憑着聰明才智,靈巧的手藝和勇於開拓的創業精神在鎮農貿市場邊,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包子攤,從此,凌晨2點起牀、3點半正式營業成爲了他近30多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由於色香味美、價格實惠,包子攤生意越來越紅火,名氣也越來越大。現在,他已經在泗安擁有4家店面,同時,在長興城區範圍內還開了8家連鎖店,由他的徒弟經營。

早在創業之初,唐春洪就提出了誠信立業的經營理念,並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始終貫徹如一。作爲以喫食爲主的餐飲業,唐春洪十分重視食品安全,把它作爲誠信經營恪守道德的基礎和前提。在食材採購、製作流程等每一個環節,唐春洪都採取有效的安全衛生防範措施,他堅持每天親自購買豬肉,確保購進的豬肉質量,從源頭上保證爲顧客提供衛生、安全、健康的包子。

因爲始終堅守誠信服務的信念,唐春洪的店口碑越來越好。面對別人的誇獎,他總是笑着說:“人無誠信不立,業無誠信不興,國無誠信不強。我是個殘疾人,我能做到的就是誠信的辦好自己的店鋪,用誠信經營回報社會。”

來源:湖州晚報

記者:施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