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e換電完成C1輪數億元融資,疫情能否爲共享換電帶來第二春?

9月21日,易馬達e換電宣佈近日已完成數億元人民幣的C1輪融資。在去年電單車新國標實施之後,共享換電一度備受關注。隨着共享電單車的興起,美團、滴滴等巨頭也入局共享換電領域。共享換電市場有多大?如何看待巨頭競爭,e換電如何差異化佔據市場?易馬達創始人兼CEO黃嘉曦向媒體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頭部城市已實現盈利

本輪融資由南網資本、歐洲風投Idinvest Partners (Eurazeo Group歐瑞澤集團)、日本產業背景的人工智能基金PKSHA SPARX Algorithm Fund、美國私募基金57Stars共同投資,而綠動資本、青島擁灣資本、韓國未來資產風投等老股東持續加註。

據悉,該筆融資將圍繞持續實現產業升級目標,進行產品科技創新研發與綠色智慧能源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易馬達將加快進行換電網絡普及,增加網點建設,探索傳統電動自行車行業產業鏈、傳統行業新的融合發展。

易馬達成立於2015年,2017年發佈易馬達e換電品牌,推出集超級電池、智能換電櫃、能源管理系統、APP及大數據平臺爲一體的綠色智慧能源網絡平臺。先後獲得中美綠色基金(綠動資本)、KIP、三星風險投資、未來資產、雲啓資本、GGV Capital和韓國現代、信中利等投資。

目前,易馬達e換電運營城市超過50座,日換電體量達50萬次,總換電量達1.8億次,供能里程數超過18億+公里。易馬達e換電介紹,今年1-2月,雙月的換電單數同比增長超過140%,2月15日後,換電單量穩定上升,增長率超過50%。

對於公司盈利情況。易馬達創始人兼CEO黃嘉曦向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表示,“公司85%以上的收入來源於換電服務費,服務費按月收取,根據不同的用戶的類型,月費幾十元到幾百元,騎手用戶每月200元—300元。目前公司層面還沒有盈利,但頭部城市已經開始盈利。”

深耕B端用戶之後,黃嘉曦介紹,公司今年要大力拓展C端用戶。“我們測算5—6年後,B端換電市場達400億—500億市場規模,C端規模很可能會達到1000億以上,C端的體量非常大,中國有2.5億—3億新增用戶,每天充電次數是1億次,一年有365億次的充電。每次充電假如消耗2元-3元,就是一個700億—1000億的市場規模。”

與滴滴、美團等巨頭沒有競爭交集

疫情之下,同城生鮮餐飲配送、同城到家服務等新業態和商業模式被激發,公開數據顯示,順豐業績激增,美團騎手數量與單量呈井噴發展,樸樸、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即時配送平臺雨後春筍般湧現;出於對個人出行防疫安全考慮,電動車成爲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黃嘉曦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公司與美團、餓了麼、順豐、叮咚買菜等企業都有公司層面的合作,平臺之外的衆包業務、騎手業務佔比也比較高。

去年電單車新國標實施後,共享電單車行業發展迅猛,哈囉出行、松果電單車、小遛電單車在下沉市場暗戰。與此同時,哈囉出行、美團、滴滴青桔等企業也佈局共享換電業務,如何面對巨頭的競爭?

“幾大巨頭聚焦點在出行,給三到六線城市做兩輪共享出行業務,給出行產品推進一些換電業務,他們的電池與車輛基本上是專配的。我們做的電池走通用兼容路線,目前雙方沒有太多的交集。”黃嘉曦表示。

如何看待兩輪換電市場的發展?黃嘉曦認爲,“兩輪換電市場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儘管引起很多關注,很多公司已經下場試水,業務規模可以看出一些雛形,但總體規模比較小,外賣或者即時配送的換電頻率仍然不是很高。即時配送行業在一些少數城市滲透率達到50%—70%,但一些城市只有5%—10%,整個配送行業使用兩輪換電是大趨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今年以來,共享電單車領域熱度升高,滴滴、美團、哈囉等企業不斷加碼兩輪出行。綠動資本投資了共享換電企業,是否對共享電單車市場有興趣?

綠動資本投資董事餘樂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有積極的關注,但是還在碰撞當中,三公里以內的短距離出行電單車相比單車更好。但大規模電單車投入市場,一些城市明令禁止投放,一些城市要考慮城市管理、交通安全等因素。除了政策方面,因共享電單車影響了小城市摩的與出租車的利益,共享電單車人爲損壞也存在。這個商業模式能否順利持續發展,我們目前處於觀望階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