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9月22日,將迎來今年的「秋分」節氣。秋分是秋季的中間點,此時秋風涼爽,雖然不會像梅雨季節一樣綿雨連連,但是「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會隨着秋雨而進一步下降。因此稍不注意保暖,就容易着涼、感冒,而秋分生病則更易引起許多舊病復發,如溼疹、鼻炎、氣管炎、哮喘、腸胃疾病等等。所以秋分養生對秋冬非常重要,此時若能養好身體,則秋冬將會少病痛!

秋分6大養生術

多飲水、多食白色食物

秋分要去「秋燥」,因此首要的是重補水,建議每日可飲用2000毫升暖水。另外,肺爲嬌髒,秋天較乾燥,辛味入肺,應少量食用辛辣食物,有助肺氣宣發;切記不可喫太多,否則就會燥熱傷肺,出現反效果。

秋天容易出現咳嗽、少氣懶言、口乾舌燥、喉嚨痛、眼乾澀、耳鳴、皮膚敏感等表現;因而可選用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等食物滋潤,例如:銀耳、百合、杏仁、梨、淮山、蓮藕、白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另外秋天對應臟腑肺,肺氣代表顏色爲白色,進食白色食物有助護肺,如杏仁、百合、淮山、雪耳、沙蔘等。

穴位按摩防鼻炎

踏入秋天,天氣乾燥,鼻敏感容易發作,因此,日常可多按鼻子周遭穴位,增強氣血循環,舒緩不適。關於防鼻炎穴位,其中印堂穴位於兩眉頭正中,每天點按1-2次,每次3分鐘,可安神定志、寧心開竅;迎香穴在鼻翼兩側,每天點按3-5分鐘可以清熱宣肺、通利鼻竅;上星穴位於髮際正中直上1寸,每天點按1-2次,每次3分鐘疏散風邪、舒緩鼻塞。

注意保暖

秋分天氣逐漸轉涼,是氣管敏感、腹瀉好發季節,因此,應「不打赤膊、不穿無袖」,尤其肚臍及氣管位置不要着涼。特別是在辦公室或商場,冷氣大,一熱一冷容易受涼,也容易誘發鼻敏感及氣管敏感。建議隨身帶備紙巾,抹走頭頸部的汗;也可帶備披肩或外套,保護肩頸。

塗抹潤膚膏 保持皮膚溼潤

秋燥容易引起皮膚敏感、溼疹及牛皮癬等問題。日常要注重皮膚保溼,可塗抹潤膚膏,以免出現龜裂的情況,或令皮膚問題惡化。而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沙蔘、玉竹、麥冬、石斛、蜜糖等,有助舒緩皮膚問題。

保持情緒舒暢

從中醫角度來看,人的「五志」,即怒、喜、思、悲、恐與五臟有着密切的聯繫。秋天對應肺,而肺在「五志」在於悲;秋分時節,氣溫下降,因此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的問題。建議可做運動,如登山、慢跑、散步、瑜伽、太極等,也可配合「靜功」,例如靜觀,或冥想,有助保持心境平和。動靜結合,身心俱得到滋養。

秋分不宜過分進補

因爲進補的食物都相較燥熱,秋天適宜使用較滋潤的食物,以免令患者變得太過熱氣,容易出現生暗瘡、舌痛、便祕、口乾、喉嚨痛等問題,引起反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