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微笑,總是能帶給人能量的。因此,從古至今,名人們一直都在歌頌微笑的力量:讓人振作,讓人更年輕,讓人自我感覺更好。然而,這些都是假象,還是確實存在科學依據呢。

近日,發表在《Experimental Psychology(實驗心理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UniSA)的研究人員證實,面部肌肉運動可以欺騙大腦,讓大腦感覺你在“微笑”,你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積極進取。

簡而言之,微笑能讓人積極進取,但如果真笑困難,假笑也行。

隨着全球(除我們國家以外)陷入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危機中,世界各地的焦慮和抑鬱情緒正呈現驚人的上升趨勢。這一發現也算是個“及時雨”。

該研究通過評估人們如何解讀一系列面部表情(從皺眉到微笑),複製了此前一項“隱性微笑”的實驗結果,並用光點運動圖像(從悲傷的行走視頻到快樂的行走視頻)作爲視覺刺激來擴展這一研究。

在兩項實驗中,參與者在牙齒間咬住一支筆,迫使他們的面部肌肉模仿微笑的動作,從而誘發“微笑”。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複製了此前一項研究,即《肌肉參與感知:對他人面部表情的識別會受到觀察者面部肌肉活動的影響》,以表明這種調節效應也被觀察到用於識別身體狀態。在兩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當受試者牙齒咬住筆時,用光點運動圖像來識別受試者情緒以及面部變形刺激。

結果顯示,當受試者牙齒中含着筆時,與“不含筆”的情況相比,前者更傾向於降低面部刺激中對快樂的感知閾值。因此,該實驗結果與先前的實驗結果一致。在第二項實驗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結果,即與“不含筆”的情況相比,受試者降低了他們感知快樂的閾值。

這些結果表明,面部肌肉活動不僅會改變對面部表情的認知,還會改變身體表達,從而產生更積極的情緒。

研究通訊作者、UniSA人類與人工認知首席研究員Fernando Marmolejo-Ramos博士說:“這一發現對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啓示:當你的肌肉告訴你快樂時,你更有可能以積極的方式看待周圍世界。我們發現,當你強迫自己練習微笑時,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會受到刺激,從而釋放神經遞質,鼓勵人們進入積極的情緒狀態。對於心理健康而言,這是個有趣的暗示,如果我們能欺騙大腦,讓它把刺激當作是‘快樂’,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利用這種機制來促進心理健康。”

身體和感覺之間有着很強的聯繫。

Marmolejo-Ramos:“簡單地說,當我們情緒化地處理刺激時,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哪怕是一種‘假裝微笑’的方法可能都比我們預期更受歡迎。”這也許部分解釋了“吸引力法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