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本僅以地域或師承門戶劃分的相聲界被貼上了“主流”和“非主流”的標籤,兩個所謂流派在輿論的漩渦中成了水火不容的對立面。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體制內”和“體制外”。這樣的劃分還多少有些道理,不過體制內並非是一無是處的代名詞,體制外也不是值得驕傲的資本。

最近這些年,從各大文工團、各省市曲藝團退休的老先生有很多對相聲仍懷有眷戀和不捨,不少轉戰民間相聲團體,在小劇場的舞臺上繼續演出。對演員本人而言,無疑是藝術生命的一種延續;對於觀衆來說,同樣是一大幸事。作爲全國第一大民間相聲團體的德雲社因此成了很多老先生退休“補差”的最佳選擇。然而,想在這裏發揮餘熱也不是件容易事。

在德雲社初創階段,曾有四位老先生被郭德綱奉爲“德雲四老”。包括:邢文昭、張文順、李文山以及王文林。除張文順外,其他三位老先生都曾是體制內的專業相聲演員。李文山當年就職於北京宣武說唱團,王文林曾加入過北京青年曲藝隊,邢文昭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與馬季、李文華共同就職於北京工人藝術團。

三位體制內的老先生在退休後相繼加入德雲社。但當時的德雲社還未大紅大紫,仍和其他相聲團體一樣舉步維艱地經營着。直到2005年郭德綱一夜爆紅,德雲社隨之日漸起色。俗話說:“共患難易,同富貴難。”好景不長,僅僅過去三年時間,王文林就因薪資待遇問題宣告退出。老先生想晚年多置點杵的願望最終沒能在共同創業的德雲社實現。

除了這老四位,天津捧哏名家謝天順當年也長期在此“補差”。謝先生曾在天津市曲藝團工作,自從上世紀八十年末與馬志明裂穴後,一直沒有固定搭檔。先後給劉俊傑、劉晰宇、趙偉洲、常寶豐等人捧哏。論捧哏水平,謝天順毫無爭議能歸到“大量活”的範疇,只是搭檔不固定,沒能在馬謝檔結束後迎來藝術上的下一座高峯。退休後的謝天順,受郭德綱盛情邀約來到德雲社長期駐演。都說“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但師爺輩的謝天順在讓觀衆領略其保託範準的捧哏技藝時,還讓大家記住了郭德綱口中“婊子輩老先生”的頭銜。 砸掛砸到這份上,恐怕是謝先生和以往諸位搭檔合作時見所未見的。

隨着新“德雲四老”的集體謝幕,郭德綱也亟需更多老先生坐鎮壓場。從中國鐵路文工團退休後的楊進明,去年宣佈加盟德雲社。雖說論年紀他比郭德綱足足年長22歲,但要按入門先後算他還得管班主叫一聲師哥。郭德綱2003年拜師,而楊進明則是在2007年跳門拜在已故相聲名家侯耀文門下。其實,能在退休後加入師哥的班社確實是雙贏的結果。

加盟之初,楊進明並沒分到與之水平相當的逗哏搭檔。除了和高峯、欒雲平合作過一次由他創作的《羅圈帳》(《誰欠誰》)還算是棋逢對手,其他演出搭檔就着實讓人難以捉摸。去年6月份德雲社接連四天的小劇場演出中,給楊進明安排了四位不同搭檔,分別是楊鶴靈、張鶴雯、趙雲俠和劉鶴龍。搭檔不停地換,就得要求捧哏演員迎合不同搭檔的表演風格,說白了量活的路數必須區別對待。說了大半輩子相聲,年過花甲還只能在小園子裏給學徒量活。換了是誰,心裏都不免會有落差。

體制內演員退休後繼續留在相聲舞臺,無論加盟德雲社還是其他相聲團體都是好事。退休“補差”不過是句笑談,作爲遲暮之年的老演員,最在意的不是靠勞務費來體現藝術價值,他們更想得到觀衆的歡迎和同行們應有的尊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