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近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中国交通报社承办的

2020年“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题采访活动在山西省大同市、陕西省咸阳市、甘肃省庆阳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展开。一周的时间里,记者们深入采访交通扶贫工作经验和成效,切身感受路通业兴人和的时代脉搏。

公路蜿蜒 生活澎湃

匆匆几日,从北京到庆阳,从西安到长沙,眼见着一个又一个只在书上、报纸上、报道里看到的地名变成真实景象,感觉很奇妙。

🔺 澎湃新闻记者张若婷(右一)。

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又是刚工作一年的新记者,随此次采访见证祖国的巨变、小康路扶贫路的铺就,实在是一件令人骄傲又收获满满的事情。

印象最深刻是在甘肃省宁县看到很特殊的苹果种植方式:苹果不是长在树上而是长在密集的“藤”上,苹果地里竖立起一根根竹竿,苹果树甚至需要依杆而立,形成一排排整齐的绿墙。

🔺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海升苹果产业扶贫基地苹果满枝头。

这种新的种植模式让我新奇,通过进一步对于挂果情况、苹果品种、精准滴灌等了解,我愈发佩服新产业模式给当地带来的巨变。在宁县焦村镇,路通了,产业、资源、人流就都来了。不仅是脱贫,农业创业孵化基地的建立让当地农民真正拥有自己的产业,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变股金等,农民可以以高达16.8%的比例进行分红,增产增收、防止返贫的路子就这样走出来了。

在湖南,当我站在三四百米高的矮寨大桥上,看着云雾缭绕的德夯大峡谷,难以想象之前翻过山、淌过河去到桥的另一头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如今,大桥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巨变,游客源源不断,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矮寨大桥。

对于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出差,更是一次见证;而对于当地百姓而言,“要想富,先修路”远不是一句空话和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和收入的提高。

匆匆几日,我见过的还太少。像甘肃省宁县,湖南省宁乡市道林镇、湘西州十八洞村这样的地方在我国还有很多,行路难何止蜀道?相信在人民的勤劳建设和祖国的日益发展中,会有越来越多脱贫路、致富路、腾飞路出现。我也衷心希望,我能见证更多激情澎湃的故事,记录一个又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澎湃新闻记者 张若婷)

路通了,他们笑了秋收时节,瓜果飘香。从山西到陕西,从甘肃到湖南,在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上,一辆辆满载着苹果、牛羊、葡萄等农特产品的货车正向城镇驶去,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寻找乡愁,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农家乐、民宿喜迎八方来客……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要想富,先修路”蕴含的深刻道理。

🔺 新华网记者雷东瑞(左一)在采访现场。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镇边堡村的返乡青年王月文憨厚地笑了,在自家门口,他吃上了旅游公路带来的“旅游饭”;陕西省永寿县甘井镇的王亚林,望着挂满枝头的苹果笑了,谋划着如何把苹果卖往全国各地;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毛寺村的种瓜大户毛锦社笑了,来村里旅游的人们咋就这么稀罕他家的甜瓜;湖南省宁乡市道林镇的朱战武也笑了,办起了农家乐,腰上的钱包越来越鼓了……一条条农村路,为千家万户带来便利和富裕,寄托着亿万农民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

🔺 咸阳市永寿县大力发展柿子种植产业及深加工产业。永寿县委供图道路通,百业兴。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村里人的日子就像家门口的这条路,越走越宽阔,越过越红火。(新华网记者 雷东瑞)

好风景好生活都在路上

风吹日晒雨淋,飞机高铁大巴,7天辗转4个省份,今年的“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 本报特派记者苗蕾(右一)。

这是我的重大采访“初体验”,也是一段长见识、挖亮点、爱行业、交朋友的旅程。人事物景加美食,收获满满。最难忘的,还是乡亲们接受采访时自然流露的笑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宽敞忘忧道,萱草次第开,山西省大同市的黄花已是供不应求,每年花期,观赏游玩的旅客数不胜数,村民们告别“风沙打脸皮,黄土逐燕窝”的日子,吃上了“旅游饭”,时常还有外国友人来此参观;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的苹果园就建在公路边,吕家村的周会大姐对打理果树的工作很满意,上班途中只用10分钟;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毛寺村的小朋友琪琪虽然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交通方便了,每个月都能一家团圆好几次;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焕新颜,大龄青年好脱单,一条公路串起了好多故事……

🔺 山西省大同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

🔺 湖南省宁乡市道林镇公路平坦通畅。

脱贫致富是人民干出来的,全面小康离不开交通支撑。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这句话时时萦绕心头,这次采访活动让我收获了更强的职业认同感。我心怀感激,也更有动力。好风景、好心情、好生活、好故事,都在路上,期待再次走到行业一线,秉谦恭之笔,书写交通答卷,用方寸文章,记录行业前沿。(中国交通报特派记者 苗蕾)

路焕新颜 幸福苗家

山西、陕西、甘肃、湖南,短短一周,我们辗转四省。行途之中,印象最深的是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的一抹抹鲜红和一张张笑脸。

🔺 本报特派记者李雨青(右一)。

初入十八洞村,正下着蒙蒙细雨,一座座吊脚楼上挂着红绸带和红灯笼,为静美的村子添了一份生机活力。刚下车,转身便看见村口停着一辆红色小轿车,几个穿着民族服饰的苗家阿妈正将蔬菜、米袋从后备厢搬到自己的大背篓中。过去3.5米的盘山小路早已升级为眼前五六米宽的沥青路,村里人想吃到村外的食物更方便了。

🔺 十八洞村村路畅达。

行走在苗寨之中,脚下的村路十分平坦,与想象之中的“雨天一脚泥”完全不同。走进苗家,电冰箱、彩电、电饭煲等电器一应俱全,很难想象从前电灯泡是这里唯一的电器。近年来,十八洞村的路通了,游客来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您现在每月收入有多少钱?”“1500元!”“够用吗?”“足够了!”苗家阿妈紧紧握着我们的手,眼中有光、笑容灿烂,鲜红的国旗、党旗将整洁的屋子映得格外明亮。

“你们都要活到120岁!”临走前,苗家阿妈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我们说。不觉心头一暖,希望未来仍有机会来到这座美丽的村子,只愿再相见时,阿妈笑容依旧。

🔺 十八洞村的美丽村景。

作为刚刚入职的记者,这次“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我亲眼见到了农村周道如砥,因路焕新颜,也切身感受到了当前脱贫攻坚成果之丰硕,希望今后能继续走进千家万户,执笔记录因路而富的百家故事,见证天堑变通途的伟大变迁。(中国交通报特派记者 李雨青)

责编|李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