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近日,由交通運輸部主辦,中國交通報社承辦的

2020年“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題採訪活動在山西省大同市、陝西省咸陽市、甘肅省慶陽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展開。一週的時間裏,記者們深入採訪交通扶貧工作經驗和成效,切身感受路通業興人和的時代脈搏。

公路蜿蜒 生活澎湃

匆匆幾日,從北京到慶陽,從西安到長沙,眼見着一個又一個只在書上、報紙上、報道里看到的地名變成真實景象,感覺很奇妙。

🔺 澎湃新聞記者張若婷(右一)。

從小在城市裏長大、又是剛工作一年的新記者,隨此次採訪見證祖國的鉅變、小康路扶貧路的鋪就,實在是一件令人驕傲又收穫滿滿的事情。

印象最深刻是在甘肅省寧縣看到很特殊的蘋果種植方式:蘋果不是長在樹上而是長在密集的“藤”上,蘋果地裏豎立起一根根竹竿,蘋果樹甚至需要依杆而立,形成一排排整齊的綠牆。

🔺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海升蘋果產業扶貧基地蘋果滿枝頭。

這種新的種植模式讓我新奇,通過進一步對於掛果情況、蘋果品種、精準滴灌等了解,我愈發佩服新產業模式給當地帶來的鉅變。在寧縣焦村鎮,路通了,產業、資源、人流就都來了。不僅是脫貧,農業創業孵化基地的建立讓當地農民真正擁有自己的產業,通過土地入股、資金變股金等,農民可以以高達16.8%的比例進行分紅,增產增收、防止返貧的路子就這樣走出來了。

在湖南,當我站在三四百米高的矮寨大橋上,看着雲霧繚繞的德夯大峽谷,難以想象之前翻過山、淌過河去到橋的另一頭要付出多少艱辛和努力。如今,大橋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鉅變,遊客源源不斷,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矮寨大橋。

對於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出差,更是一次見證;而對於當地百姓而言,“要想富,先修路”遠不是一句空話和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質量和收入的提高。

匆匆幾日,我見過的還太少。像甘肅省寧縣,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湘西州十八洞村這樣的地方在我國還有很多,行路難何止蜀道?相信在人民的勤勞建設和祖國的日益發展中,會有越來越多脫貧路、致富路、騰飛路出現。我也衷心希望,我能見證更多激情澎湃的故事,記錄一個又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

路通了,他們笑了秋收時節,瓜果飄香。從山西到陝西,從甘肅到湖南,在四通八達的鄉村道路上,一輛輛滿載着蘋果、牛羊、葡萄等農特產品的貨車正向城鎮駛去,一批批慕名而來的遊客尋找鄉愁,一排排乾淨整潔的農家樂、民宿喜迎八方來客……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要想富,先修路”蘊含的深刻道理。

🔺 新華網記者雷東瑞(左一)在採訪現場。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鎮邊堡村的返鄉青年王月文憨厚地笑了,在自家門口,他喫上了旅遊公路帶來的“旅遊飯”;陝西省永壽縣甘井鎮的王亞林,望着掛滿枝頭的蘋果笑了,謀劃着如何把蘋果賣往全國各地;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毛寺村的種瓜大戶毛錦社笑了,來村裏旅遊的人們咋就這麼稀罕他家的甜瓜;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的朱戰武也笑了,辦起了農家樂,腰上的錢包越來越鼓了……一條條農村路,爲千家萬戶帶來便利和富裕,寄託着億萬農民對未來的憧憬與夢想。

🔺 咸陽市永壽縣大力發展柿子種植產業及深加工產業。永壽縣委供圖道路通,百業興。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村裏人的日子就像家門口的這條路,越走越寬闊,越過越紅火。(新華網記者 雷東瑞)

好風景好生活都在路上

風吹日曬雨淋,飛機高鐵大巴,7天輾轉4個省份,今年的“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題宣傳活動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 本報特派記者苗蕾(右一)。

這是我的重大采訪“初體驗”,也是一段長見識、挖亮點、愛行業、交朋友的旅程。人事物景加美食,收穫滿滿。最難忘的,還是鄉親們接受採訪時自然流露的笑意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寬敞忘憂道,萱草次第開,山西省大同市的黃花已是供不應求,每年花期,觀賞遊玩的旅客數不勝數,村民們告別“風沙打臉皮,黃土逐燕窩”的日子,喫上了“旅遊飯”,時常還有外國友人來此參觀;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的蘋果園就建在公路邊,呂家村的週會大姐對打理果樹的工作很滿意,上班途中只用10分鐘;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毛寺村的小朋友琪琪雖然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交通方便了,每個月都能一家團圓好幾次;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煥新顏,大齡青年好脫單,一條公路串起了好多故事……

🔺 山西省大同市“長城一號”旅遊公路。

🔺 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公路平坦通暢。

脫貧致富是人民幹出來的,全面小康離不開交通支撐。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這句話時時縈繞心頭,這次採訪活動讓我收穫了更強的職業認同感。我心懷感激,也更有動力。好風景、好心情、好生活、好故事,都在路上,期待再次走到行業一線,秉謙恭之筆,書寫交通答卷,用方寸文章,記錄行業前沿。(中國交通報特派記者 苗蕾)

路煥新顏 幸福苗家

山西、陝西、甘肅、湖南,短短一週,我們輾轉四省。行途之中,印象最深的是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的一抹抹鮮紅和一張張笑臉。

🔺 本報特派記者李雨青(右一)。

初入十八洞村,正下着濛濛細雨,一座座吊腳樓上掛着紅綢帶和紅燈籠,爲靜美的村子添了一份生機活力。剛下車,轉身便看見村口停着一輛紅色小轎車,幾個穿着民族服飾的苗家阿媽正將蔬菜、米袋從後備廂搬到自己的大揹簍中。過去3.5米的盤山小路早已升級爲眼前五六米寬的瀝青路,村裏人想喫到村外的食物更方便了。

🔺 十八洞村村路暢達。

行走在苗寨之中,腳下的村路十分平坦,與想象之中的“雨天一腳泥”完全不同。走進苗家,電冰箱、彩電、電飯煲等電器一應俱全,很難想象從前電燈泡是這裏唯一的電器。近年來,十八洞村的路通了,遊客來了,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您現在每月收入有多少錢?”“1500元!”“夠用嗎?”“足夠了!”苗家阿媽緊緊握着我們的手,眼中有光、笑容燦爛,鮮紅的國旗、黨旗將整潔的屋子映得格外明亮。

“你們都要活到120歲!”臨走前,苗家阿媽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對我們說。不覺心頭一暖,希望未來仍有機會來到這座美麗的村子,只願再相見時,阿媽笑容依舊。

🔺 十八洞村的美麗村景。

作爲剛剛入職的記者,這次“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題宣傳活動讓我收穫頗豐,我親眼見到了農村周道如砥,因路煥新顏,也切身感受到了當前脫貧攻堅成果之豐碩,希望今後能繼續走進千家萬戶,執筆記錄因路而富的百家故事,見證天塹變通途的偉大變遷。(中國交通報特派記者 李雨青)

責編|李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