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前兩天在我們心理圈傳遍的一個悲劇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的孩子因打撲克結果被請家長。

母親到了後,二話不說當衆就給了孩子幾個耳光,結果孩子擋了一下,視頻中不知道母親說了什麼,孩子不擋了,可能是母親不讓孩子擋,最後母親又是一個耳光。之後母親又是掐脖子又是戳額頭,同時還不知道罵着什麼。

最後母親離開沒一會,孩子立馬爬上圍牆跳了下去。

一個14歲的少年,就這樣走了。

14歲男孩跳樓這事情在微博上鬧得沸沸揚揚,還是有人覺得這孩子沒骨氣、太脆弱,覺得孩子特敏感,怎麼一頓罵就能去死呢?

看着這麼一個比媽媽高出半頭的大男孩,被媽媽打,看着這樣一個乖巧沒有反抗,默默承受了一切身體與心靈打擊的孩子,我是說不出“孩子太脆弱,不負責任”這樣的話。

問題孩子的背後,從來一直都有問題的家長

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天養成的問題。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爲何抑鬱症患者都恨父母》收到太多孩子哭訴自己的故事,這段時間我一直蒐集心理疾病真實故事。

很遺憾,我聽到這樣一句話尤爲刺耳,這個孩子是一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她談到自己曾經想過自殺的問題,我問她:“當時產生自殺念頭時怎麼想?”。

你猜她怎麼說?她說:“我就是要讓他們悔恨,讓她們懺悔,如果可以,我在地獄都不會饒恕他們”

有沒有感覺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神話故事,哪吒割肉還母就是這樣,孩子很弱小,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是絕對權威,孩子基本沒有話語權,如果家長不自覺允許孩子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那麼孩子一定會壓抑。如果父母對孩子不好,那麼孩子雖然不敢過度反抗,但一定會產生恨,這個恨正是我們文化所不被允許的。

因爲父母養你不容易,所以你怎麼能不聽話呢?那孩子無論從力量還是道德層面都無法反抗時,也許走極端是唯一的途徑

哪吒這樣做傻不傻,當然不傻。

成年人活的久了,活的圓潤了,知道忍一時,得過且過,小孩不是的,小孩沒有那麼圓潤小孩的世界,恨起來,就是活一口氣。

這口氣,你給我的,我還給你。

因爲只有讓這個我死了,這個家庭也就死了,你們只有這樣纔會顧及和反思吧?

在我搜集的過程中基本很多人都哭訴過早年與父母的互動經歷,我們知道近些年心理疾病逐漸增多,這個問題和我們社會發展轉變不無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對一個人的人格影響尤爲明顯。

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中認爲,嬰兒對其與母親之間關係的體驗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決定因素,而嬰兒對母親的依戀需要也是嬰兒期自體發展的激發因素。也就是說,在與我們父母最初的互動中,我們的性格與行事風格已經形成了。兒童心理學上有句話: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很多父母嫌棄孩子不努力,嫌棄自己的孩子不機靈,嫌棄自己的孩子太脆弱等等,《爲何家會傷人》:

你給了孩子恨,卻妄想從他身上得到愛; 你給了孩子痛苦,卻妄想從他身上收穫感激; 你給了孩子陰影,卻妄想他永遠積極向上沒有陰霾; 這是永遠不可能的。

我想說這樣的家長,沒有資格嫌棄孩子,而是要向孩子道歉。

語言暴力的危害有多大?

我相信真正驅動那個14歲孩子毅然決然走向絕路的並不是媽媽的幾個巴掌,而是媽媽在當衆責罵甚至羞辱孩子

孩子已經14歲了,他是有自尊,他無法承受在同學面前被母親這樣凌辱。

在公開場合尚且如此,我相信他在家裏的羞辱應該也不少。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

其中高贊回答讓人痛心且絕望。

“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着我說:發什麼神經。”

但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甚至會慢慢改變我們的大腦,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語言的傷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影響發育中的大腦,比如大腦區域是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迴(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如果孩子從小被苛責甚至羞辱成長爲人,那麼他們的大腦爲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這也就是爲何我們看到即便有些人混的很好,長相事業等都很優秀,但就是特別自卑的原因。

正如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爲自己的觀念。”

2014年,謝勇導演的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就講述了語言暴力和暴力傷害的關係。

父母經常罵他們的孩子:“豬腦子”“廢物”“丟人”“你怎麼不去死”。

謝勇用藝術手段把這些語言做成了各種“武器”,這些孩子的未來都被深受影響。

這些孩子有的拿刀見人就捅,有的更可怕私藏槍支然後搶劫的等等。

有調查顯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就像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語言暴力有可能會變成一把兇器。”

而這些兇器,正是父母親手遞過去的。

你無疑的一句話,也許就成爲毀掉孩子的一個種子。

無力撫養孩子的父母,就別生他們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黎巴嫩電影《何以家爲》,其中小男主角的那句話讓人淚止:“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到整個社會包括家庭系統在內,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就是構建共同的“虛構”故事。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繁衍生息,傳續香火”,就如同整個社會共同架構的觀念,是生而爲人最重要的使命。生育本來是一個人自己的選擇,卻在這些道德枷鎖下,捆綁了無數婚姻和人性。但要知道,很多人壓根還沒有做到成爲人父或者人母的能力,最後可能自己的溫飽都難以解決,就毫無準備地生下孩子。

還有很多父母,心理年齡連自己都是個難以自立的巨嬰,仍一意孤行地生下孩子。

他們也許根本不愛自己的孩子,卻還要假惺惺承擔父母贍養的道義,說實話也着實爲難他們。

電視劇《都挺好》中,從小被輕視、被打壓的蘇明玉,代表着所有不被好好養育的孩子,對父母發出了這樣的質問:

“你們生了我,卻不好好養我,爲什麼?”魯迅也說過:

“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纔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他們只能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長大之後,也做不了人。”

生而不養,生我爲何?

這世上,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做父母,更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做父母。

如果當父母需要持證上崗,你是否有信心通過考試?

父母這個詞,從來都沒有那麼簡單,“生”是本能,“育”是責任。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不是我們的寵物,不是我們的出氣筒,他是人,只要是人就有自尊、有獨立人格。

如果你無法給予孩子基本的生存條件、基本的教育、基本的陪伴、基本的尊重......還是別生他們了,放過他們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