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8月,一件奇葩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家長向當地教育局舉報自己孩子的同學家長。原因居然是——他們在自己家裏給自己的孩子補課!這嚴重違反了公平的原則,應該同時給我家的孩子補課!

教育局在5分鐘後作出了反饋:教師在假期輔導自家孩子功課,不屬於補課!

試想下,在這樣一個信息公開、傳播迅速的環境總,又有哪個學校的老師(無論是民辦還是公辦)敢光明正大的在校外給學生補課?又怎麼談得上屢禁不止?

一、教育部早已明文規定:禁止教師有償補課

教育部在2015年6月曾經專門下發了《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在這個規定中對很多種行爲明令禁止。

嚴禁中小學校組織、要求學生參加有償補課;嚴禁中小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進行有償補課;嚴禁中小學校爲校外培訓機構有償補課提供教育教學設施或學生信息;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組織、推薦和誘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參加校外培訓機構或由其他教師、家長、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有償補課;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爲校外培訓機構和他人介紹生源、提供相關信息。

從教育部的下發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僅禁止學校、老師組織有償補課,同時也不允許老師參加或者介紹學生去校外培訓機構進行補課。

如果教師違反了這一規定,將會受到教育部門的懲罰甚至除名,而教師所在的學校也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教師又怎敢在校外補課?

“屢禁不止”又從何談起?

二、“苦不堪言”究竟是爲哪般?

談到學生補課的問題,網絡上有很多批判甚至是聲討老師的聲音。我就很奇怪:爲什麼會這樣?師道何以淪落至此?爲什麼有相當一部分家長當着老師的面可以奉承,轉身卻罵個不停?

我們先說下,爲什麼家長們會覺得“苦不堪言”?造成“苦不堪言”真正的點在哪裏?

1、很多家長認爲:教師就不應該將批改作業的事情交給家長!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一個班級50個人,一個任課老師要帶2~3個班級,如果老師批改作業,就需要批改100~150個人的作業,一個學生按照3分鐘計算,老師花在批改作業上的時間是5~8個小時。

現在很多學校老師通用的做法是:老師在晚上8:30左右將作業答案發到QQ或者微信羣裏,家長對照答案批改作業,將錯誤的地方進行更改,可能整體耗時不到半個小時。

這樣做,不僅是減輕老師批改作業的負擔,更是讓家長了解孩子大致的學習狀況!

2、孩子每天做作業做的很晚

誠然,代課老師在佈置作業的時候很少考慮其他老師佈置作業的量,這也就造成了每個代課老師都覺得自己的作業佈置得並不多,但孩子卻總是說作業多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們應該重點考慮:孩子是做作業慢?時間利用率不高?還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找出孩子每天做作業很晚的原因:

大多數孩子作業慢,是因爲專注力相對較弱,老師上課所講內容並沒有完全吸收;時間管理不好,做作業的時候,不能夠專心致志,而是被旁的事情分心,導致真正做作業的時間減少;學習基礎薄弱,前面的知識沒有充分掌握,後面的只是消化不了。

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導致企業競爭不斷加劇,身在職場中的我們更是感覺工作壓力很大,更加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對孩子在學習上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焦慮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值越高,促使校外培訓的蓬勃發展

當家長髮現孩子做作業慢、錯誤率高的時候,在埋怨孩子的同時,也在埋怨老師佈置作業多,把批改作業的任務轉嫁給家長。

但是埋怨並不能解決問題,焦慮的家長們就關注點轉移到了校外輔導機構,於是就開始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數學、語文、英語等等,這個時候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爲:給孩子找個好的輔導班,就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就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還有一部分家長的想法則是:別人家的孩子上輔導班,我家孩子不上豈不是會落後?就又給孩子增加了一兩個輔導班。

每逢假期,很多的家長和孩子就保持着這樣一個狀態:

我不在輔導班,就是在去輔導班的路上。

所以,造成校外輔導市場蓬勃發展的,並不是學校的老師,而是家長和孩子在應試教育壓力下以及自己內心焦慮狀態下做出的選擇。

結束語

校外輔導市場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踏入或準備踏入這個市場,已經充分證明:校外輔導市場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正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國有經濟的有效補充一樣。

在這些人當中,有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也有教學經驗不足但不斷努力做得更好的老師,當然也有混跡在其中的南郭先生。對於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決策,幫孩子選擇一個好的老師,避免走彎路。

給孩子報了輔導班,並不是萬事大吉,家長同樣需要加強和學校老師以及校外輔導機構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不能撒手不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