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你有“根据地”;

不让你有“特种兵”;

不让你有“好谋士”!

无论是曹丕在位时,还是曹叡在位时,对待曹植都实行上述的“三不政策”。

“三不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是六次改变曹植的“封地”;

二是只给曹植配备200名老弱病残的“保安”;

三是只给曹植配备一些能力低下的“文官”,且必须由皇帝亲自选定。

因此,曹植的后半生,就是两件事:

一是搬家;

二是写诗诉苦或写信当官 。

曹丕:子建兄弟,你太有才了,你搞得我好紧张,整日吃不好、睡不香呀!

一、曹丕在位时,公元220-226年。

(一)曹植搬了四次家。

为了防止曹植长期在一个地方,树立个人威望,培植私人势力。

曹丕将曹植的封地,从临淄(山东),改封到安乡(河北),又改封到鄄城(山东),最后改封到雍丘(河南)。

6年时间,迁徙了4次,令曹植奔跑忙碌,苦不堪言。

(二)曹植写了两首重要的诗。

1、《野田黄雀行》:羽翼被除,愤懑无助。

其中写道: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意思是:利剑不在我手,朋友就不应太多。你不见那篱笆上的黄雀,见到凶狠的鹞子,本想躲避求生,谁曾想却一头撞进了他人设置的罗网之中。

曹植借此诗,表达了对自己原来的左膀右臂丁仪、丁廙,受到自己的连累,被曹丕无辜杀害,而自己因手无权柄,眼看着他们丢掉性命,却始终无法施以援手,而感到无助、痛苦和愤懑。

曹丕:子建,你太有才了,看在母亲的面子上,朕可以留你项上人头,但必须剪除汝之羽翼!

2、《洛神赋》:理想破灭,忧思哀伤。

其中写道: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意思是:

泛舟于洛水之上,思念那洛神之美丽;

只可相思而不可相见,情愫惆怅,绵绵不断。

夜沉沉,心绪难平,辗转无眠;

任由霜花沾衣襟,直至曙光乍现。

曹植借此诗,用对洛神的相思倾慕,表达了自己对从政理想、治国抱负的追求与渴望;用洛神的隐约朦胧,表达了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怅然若失的无奈苦闷的心情。

曹植千古名篇,《洛神赋》:从政理想破灭,内心忧思哀怨。

二、曹叡在位时,公元226-232(此年曹植病亡)年。

(一)曹植搬了两次家。

曹叡将曹植的封地,从雍丘改封到东阿,再改封到陈郡。

公元232年,曹植病亡,不然,恐怕还要再次搬家。

直到最后他将家搬到了“天堂”,这时候,曹叡才算让他这个亲叔叔彻底“安顿下来”了。

曹叡:子建叔叔,不是侄子薄情,只是父亲临终有交代,你只能留在封地,不能外出......你是大鹏鸟,一出牢笼,你就要展翅高飞!

(二)曹植写了六封信,中心思想是:“想当官”

曹叡继位,年号位“太和”。

太和元年,曹植上书给曹叡:陛下,以叔叔我的能力,绝对不比其他官员差,如果让我领兵打仗,不需要你封我为大将军,只需要一个“奉车都尉”就行,那陛下您就只用稳坐朝堂之上,为臣准备庆功酒了…………

曹叡不搭理他。

太和二年,曹植上书给曹叡:陛下,古代周成王让自己的两个叔叔,召公和毕公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我也只是想当一把“召公”而已,辅佐陛下,成就王业(没有其他更大的野心呀,你可要相信我呀)……

曹叡不搭理他。

太和三年,曹植上书给曹叡:陛下,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启用皇室宗亲,不能让异姓臣子长期占据高位。而陛下现在,却恰恰是亲近异姓人,而疏远宗室人,叔叔我远在封地,真是对此难以理解呀……

曹叡不搭理他。

太和四年,曹植上书给曹叡:陛下,我只想当一名您的侍从即可。在您出宫的时候,我就随侍在您的左右,咱叔侄儿两个可以时不时地“唠唠家常”,或“纵论一下时事”......总之一句话,只要我能呆在京城,如是者,我就很满足了……

曹叡不搭理他。

太和五年,曹植上书给曹叡:陛下,您长期禁止各地的诸侯王入京面圣,咱们叔侄没有见面已经十余年了,这恐怕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吧?不利于教化天下……

曹叡这一次有了反应,下诏废止了不准诸侯王进京的禁令,并主动邀请各个诸侯王,可以进京“团聚嗨皮一下”,但尴尬的是,他就是没有给曹植“下请帖”!

太和六年,曹植上书给曹叡(这是六福雅士的臆想而已):陛下,我想“驾鹤西游”一趟,此次路途太过遥远,临行前想觐见陛下一面,不知恩准否?

曹叡不搭理他。

曹植气的两眼一翻,去了西天,终于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离开封地,远走高飞,实现了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

我在“人间”,见不到自己的亲侄儿曹叡,那我就去“天上”,去见自己的亲哥哥曹丕……嘿嘿!我就不信了,就我这“诗才”,你们不欣赏,难道玉皇大帝也不欣赏?

六福雅士评曰:

作为想当年与自己“争储”的强敌,曹丕处处难为曹植,但始终没有对他痛下杀手,虽谈不上仁义,也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而其侄子曹叡,身为一国之君,如此对待叔叔,表面上有点“无情无义”,但其实也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太和二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叡命令曹真、张郃率领大军前去御敌,而自己则从洛阳亲赴长安,坐镇指挥。

这时候,从洛阳传出谣言:说曹叡已经于长安驾崩,有人已经在洛阳拥立曹植继位云云。

待曹叡回到洛阳,有人建议要追查造谣者,但曹叡说:众说纷纭,你去追查谁?

此事便不了了之矣。

由此一事,可以想见:

曹植之余威尚在,是故曹叡之芥蒂必存!

由此一事,可以想见,

曹叡之猜忌不减,但是曹叡之心胸尚可。

正是由于这次谣言,曹植有口难辩,“越描越黑”,万般无奈,又写了一首诗,用以自抒胸臆,诗中不乏无奈与感概,愤懑与不平的复杂感情。

最后,我们就用曹植的这首《当墙欲高行》,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龙欲升天须浮云,

人之仕进待中人。

众口可以铄金,

谗言三至,

慈母不亲。

愤愤俗间,

不辨伪真。

愿欲披心自说陈,

君门以九重,

道袁河无津。

关注我,六福雅士。风趣幽默,谈史论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