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你有“根據地”;

不讓你有“特種兵”;

不讓你有“好謀士”!

無論是曹丕在位時,還是曹叡在位時,對待曹植都實行上述的“三不政策”。

“三不政策”的具體措施:

一是六次改變曹植的“封地”;

二是隻給曹植配備200名老弱病殘的“保安”;

三是隻給曹植配備一些能力低下的“文官”,且必須由皇帝親自選定。

因此,曹植的後半生,就是兩件事:

一是搬家;

二是寫詩訴苦或寫信當官 。

曹丕:子建兄弟,你太有才了,你搞得我好緊張,整日喫不好、睡不香呀!

一、曹丕在位時,公元220-226年。

(一)曹植搬了四次家。

爲了防止曹植長期在一個地方,樹立個人威望,培植私人勢力。

曹丕將曹植的封地,從臨淄(山東),改封到安鄉(河北),又改封到鄄城(山東),最後改封到雍丘(河南)。

6年時間,遷徙了4次,令曹植奔跑忙碌,苦不堪言。

(二)曹植寫了兩首重要的詩。

1、《野田黃雀行》:羽翼被除,憤懣無助。

其中寫道: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意思是:利劍不在我手,朋友就不應太多。你不見那籬笆上的黃雀,見到兇狠的鷂子,本想躲避求生,誰曾想卻一頭撞進了他人設置的羅網之中。

曹植藉此詩,表達了對自己原來的左膀右臂丁儀、丁廙,受到自己的連累,被曹丕無辜殺害,而自己因手無權柄,眼看着他們丟掉性命,卻始終無法施以援手,而感到無助、痛苦和憤懣。

曹丕:子建,你太有才了,看在母親的面子上,朕可以留你項上人頭,但必須剪除汝之羽翼!

2、《洛神賦》:理想破滅,憂思哀傷。

其中寫道: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意思是:

泛舟於洛水之上,思念那洛神之美麗;

只可相思而不可相見,情愫惆悵,綿綿不斷。

夜沉沉,心緒難平,輾轉無眠;

任由霜花沾衣襟,直至曙光乍現。

曹植藉此詩,用對洛神的相思傾慕,表達了自己對從政理想、治國抱負的追求與渴望;用洛神的隱約朦朧,表達了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悵然若失的無奈苦悶的心情。

曹植千古名篇,《洛神賦》:從政理想破滅,內心憂思哀怨。

二、曹叡在位時,公元226-232(此年曹植病亡)年。

(一)曹植搬了兩次家。

曹叡將曹植的封地,從雍丘改封到東阿,再改封到陳郡。

公元232年,曹植病亡,不然,恐怕還要再次搬家。

直到最後他將家搬到了“天堂”,這時候,曹叡纔算讓他這個親叔叔徹底“安頓下來”了。

曹叡:子建叔叔,不是侄子薄情,只是父親臨終有交代,你只能留在封地,不能外出......你是大鵬鳥,一出牢籠,你就要展翅高飛!

(二)曹植寫了六封信,中心思想是:“想當官”

曹叡繼位,年號位“太和”。

太和元年,曹植上書給曹叡:陛下,以叔叔我的能力,絕對不比其他官員差,如果讓我領兵打仗,不需要你封我爲大將軍,只需要一個“奉車都尉”就行,那陛下您就只用穩坐朝堂之上,爲臣準備慶功酒了…………

曹叡不搭理他。

太和二年,曹植上書給曹叡:陛下,古代周成王讓自己的兩個叔叔,召公和畢公來輔佐自己,成就大業,我也只是想當一把“召公”而已,輔佐陛下,成就王業(沒有其他更大的野心呀,你可要相信我呀)……

曹叡不搭理他。

太和三年,曹植上書給曹叡:陛下,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啓用皇室宗親,不能讓異姓臣子長期佔據高位。而陛下現在,卻恰恰是親近異姓人,而疏遠宗室人,叔叔我遠在封地,真是對此難以理解呀……

曹叡不搭理他。

太和四年,曹植上書給曹叡:陛下,我只想當一名您的侍從即可。在您出宮的時候,我就隨侍在您的左右,咱叔侄兒兩個可以時不時地“嘮嘮家常”,或“縱論一下時事”......總之一句話,只要我能呆在京城,如是者,我就很滿足了……

曹叡不搭理他。

太和五年,曹植上書給曹叡:陛下,您長期禁止各地的諸侯王入京面聖,咱們叔侄沒有見面已經十餘年了,這恐怕於情於理都不太合適吧?不利於教化天下……

曹叡這一次有了反應,下詔廢止了不準諸侯王進京的禁令,並主動邀請各個諸侯王,可以進京“團聚嗨皮一下”,但尷尬的是,他就是沒有給曹植“下請帖”!

太和六年,曹植上書給曹叡(這是六福雅士的臆想而已):陛下,我想“駕鶴西遊”一趟,此次路途太過遙遠,臨行前想覲見陛下一面,不知恩准否?

曹叡不搭理他。

曹植氣的兩眼一翻,去了西天,終於算是圓了自己的一個夢:離開封地,遠走高飛,實現了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

我在“人間”,見不到自己的親侄兒曹叡,那我就去“天上”,去見自己的親哥哥曹丕……嘿嘿!我就不信了,就我這“詩才”,你們不欣賞,難道玉皇大帝也不欣賞?

六福雅士評曰:

作爲想當年與自己“爭儲”的強敵,曹丕處處難爲曹植,但始終沒有對他痛下殺手,雖談不上仁義,也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而其侄子曹叡,身爲一國之君,如此對待叔叔,表面上有點“無情無義”,但其實也已經很不錯了。

因爲太和二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叡命令曹真、張郃率領大軍前去禦敵,而自己則從洛陽親赴長安,坐鎮指揮。

這時候,從洛陽傳出謠言:說曹叡已經於長安駕崩,有人已經在洛陽擁立曹植繼位云云。

待曹叡回到洛陽,有人建議要追查造謠者,但曹叡說:衆說紛紜,你去追查誰?

此事便不了了之矣。

由此一事,可以想見:

曹植之餘威尚在,是故曹叡之芥蒂必存!

由此一事,可以想見,

曹叡之猜忌不減,但是曹叡之心胸尚可。

正是由於這次謠言,曹植有口難辯,“越描越黑”,萬般無奈,又寫了一首詩,用以自抒胸臆,詩中不乏無奈與感概,憤懣與不平的複雜感情。

最後,我們就用曹植的這首《當牆欲高行》,來結束今天的文章:

龍欲昇天須浮雲,

人之仕進待中人。

衆口可以鑠金,

讒言三至,

慈母不親。

憤憤俗間,

不辨僞真。

願欲披心自說陳,

君門以九重,

道袁河無津。

關注我,六福雅士。風趣幽默,談史論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