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飛虹似鵲橋

文/顏同林

文學是現實生活的最新反映,凡是立在時代潮頭的優秀作品,都會把握時代最新風貌,書寫時代之最強音。如何講好典型、地道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故事,不同作家都會獨闢蹊徑、大展身手。張者、宋瀟凌合著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萬橋賦》以橋爲媒,書寫新時代社會變遷與家風傳承,令人眼前一亮。與紀實性書寫新山鄉鉅變不同,長篇小說《萬橋賦》因橋而起、立足虛構,從虛構出發抵達真實,巧妙地將愛情、親情、友情以及家國情懷等不同主題有機地熔爲一爐。更重要的是,《萬橋賦》從細處着筆,由人及物,把平凡而普通的人物置放到新時代火熱的歷史建設中去,生動而又豐富地展現了建設一項項世界級橋樑工程背後的重重困難,彰顯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者身上的非凡智慧與堅毅之心,以及因建橋修路而造福一方百姓的經典性意義。

雖然小說橋樑建設的主題寬闊而清晰,但是作家卻是從愛情開始下筆,翻新了一個經久不衰的文學母題,書寫了“人間飛虹似鵲橋”的現代版故事。《萬橋賦》女主人公葛念鏡是“橋三代”,是明代在貴州境內修建葛鏡橋出名的葛鏡第十七代傳人,其爺爺奶奶是修築川藏公路的功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父親則是改革開放以來貴州橋樑建設的重要設計師,一座座人間飛虹出自其手。葛念鏡從小說一開頭,便連遭失戀失業的雙重打擊,人生陷入最低谷。儘管對橋樑建設毫不關心,但葛念鏡因接受藍天鳳邀約創作《萬橋山河圖》後,開始了在貴州各地實地採風之旅。葛鏡橋、北盤江大橋、赤水紅軍橋、平塘特大橋、花江峽谷大橋、雞鳴三省大橋等一一進入其視野,同時在採風蒐集素材途中,與年輕的橋樑建設者李明亮得以相識相戀並走向婚姻的殿堂。以橋爲媒,在貴州大地橫跨一座座山峯峽谷的人間飛虹,像鵲橋一樣讓兩位年輕人因橋而喜結連理。由此生髮出去,葛念鏡重新理解了爺爺葛宗祺與奶奶李芳菲爲何捨棄安逸生活去西藏建設川藏公路,讓愛情在艱險環境中淬火;父親葛嘯天和母親劉珊一輩子忙於工作卻能相濡以沫,化解了兩代人的隔閡。

《萬橋賦》的橋樑書寫是年輕人愛情的媒婆,也是他們不斷成長、家風傳承的媒介。葛念鏡作爲“橋三代”,是葛家的一個叛逆者,也是一個被父輩精神喚醒的人。在與李明亮一起在黔地多處採風後,葛念鏡真切地瞭解到貴州的過去與貧窮,瞭解這片大地上許多充滿奉獻與大義的修橋建路的故事,目睹了交通暢通後人們生存處境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到山鄉人民腳踏實地、勤勞質樸、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存狀態。她轉變了過於關注自我的生活態度。葛念鏡與李明亮結伴在貴州大地上的尋找、切磋、感念,讓他們相互成長、理解,書寫了年輕一代不斷在家庭、事業之間鳳凰涅槃的心路歷程。

《萬橋賦》的巧妙之處,更在國家對百姓之大愛,小說中的橋樑是國家與百姓之間情感聯結之同心橋。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武陵與烏蒙兩片山區、大婁山脈等,致使貴州幾乎全境都困於羣山之中。貴州山多、水急、峽谷深不見底,人們自古以來對貴州的印象多是“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歷史上有葛鏡修建葛鏡橋,解決橋之兩岸人們交通出行的困難,但歷史上有幾個葛鏡呢?靠某一個人或極少數人的無私奉獻,斷斷不能改變整個貴州閉塞窮困的狀況。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與全面幫扶下,貴州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與大自然、與環境鬥爭,今日貴州的交通基礎建設有了飛速的發展和驚人的成績。每座大橋的修建“極其的宏大,也極其的瑣碎;極其的壯闊,也極其的艱難”。以橋樑爲紐帶,擺脫貧困的貴州人們踏上了幸福的新道路。

顯而易見,《萬橋賦》是一部獨特而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作者在虛構與紀實之間遊刃自如。一方面,小說虛構橋樑建設人物,以葛念鏡爲主角將貴州橋樑建設爲主題的故事動人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另一方面,貴州橋樑的真實豐富又保證了小說面向現實的品質。在這一切“真實”的基礎之上,《萬橋賦》呈現出真實與虛構並存、歷史與現實加持、思想與藝術融合的嶄新品質。作品中呈現有“世界橋樑博物館”之稱的貴州新景觀,橋樑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改變了包括愛情親情在內的精神生活,正可謂人間飛虹似鵲橋。

(《萬橋賦》張者、宋瀟凌/著,四川文藝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原文刊發於《文學報》2024年5月2日第8版)

編輯:朱陽夏    責編:馮飛,陳泰湧    審覈:陳泰湧,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