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飞虹似鹊桥

文/颜同林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最新反映,凡是立在时代潮头的优秀作品,都会把握时代最新风貌,书写时代之最强音。如何讲好典型、地道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故事,不同作家都会独辟蹊径、大展身手。张者、宋潇凌合著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万桥赋》以桥为媒,书写新时代社会变迁与家风传承,令人眼前一亮。与纪实性书写新山乡巨变不同,长篇小说《万桥赋》因桥而起、立足虚构,从虚构出发抵达真实,巧妙地将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家国情怀等不同主题有机地熔为一炉。更重要的是,《万桥赋》从细处着笔,由人及物,把平凡而普通的人物置放到新时代火热的历史建设中去,生动而又丰富地展现了建设一项项世界级桥梁工程背后的重重困难,彰显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者身上的非凡智慧与坚毅之心,以及因建桥修路而造福一方百姓的经典性意义。

虽然小说桥梁建设的主题宽阔而清晰,但是作家却是从爱情开始下笔,翻新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母题,书写了“人间飞虹似鹊桥”的现代版故事。《万桥赋》女主人公葛念镜是“桥三代”,是明代在贵州境内修建葛镜桥出名的葛镜第十七代传人,其爷爷奶奶是修筑川藏公路的功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父亲则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桥梁建设的重要设计师,一座座人间飞虹出自其手。葛念镜从小说一开头,便连遭失恋失业的双重打击,人生陷入最低谷。尽管对桥梁建设毫不关心,但葛念镜因接受蓝天凤邀约创作《万桥山河图》后,开始了在贵州各地实地采风之旅。葛镜桥、北盘江大桥、赤水红军桥、平塘特大桥、花江峡谷大桥、鸡鸣三省大桥等一一进入其视野,同时在采风搜集素材途中,与年轻的桥梁建设者李明亮得以相识相恋并走向婚姻的殿堂。以桥为媒,在贵州大地横跨一座座山峰峡谷的人间飞虹,像鹊桥一样让两位年轻人因桥而喜结连理。由此生发出去,葛念镜重新理解了爷爷葛宗祺与奶奶李芳菲为何舍弃安逸生活去西藏建设川藏公路,让爱情在艰险环境中淬火;父亲葛啸天和母亲刘珊一辈子忙于工作却能相濡以沫,化解了两代人的隔阂。

《万桥赋》的桥梁书写是年轻人爱情的媒婆,也是他们不断成长、家风传承的媒介。葛念镜作为“桥三代”,是葛家的一个叛逆者,也是一个被父辈精神唤醒的人。在与李明亮一起在黔地多处采风后,葛念镜真切地了解到贵州的过去与贫穷,了解这片大地上许多充满奉献与大义的修桥建路的故事,目睹了交通畅通后人们生存处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山乡人民脚踏实地、勤劳质朴、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她转变了过于关注自我的生活态度。葛念镜与李明亮结伴在贵州大地上的寻找、切磋、感念,让他们相互成长、理解,书写了年轻一代不断在家庭、事业之间凤凰涅槃的心路历程。

《万桥赋》的巧妙之处,更在国家对百姓之大爱,小说中的桥梁是国家与百姓之间情感联结之同心桥。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武陵与乌蒙两片山区、大娄山脉等,致使贵州几乎全境都困于群山之中。贵州山多、水急、峡谷深不见底,人们自古以来对贵州的印象多是“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历史上有葛镜修建葛镜桥,解决桥之两岸人们交通出行的困难,但历史上有几个葛镜呢?靠某一个人或极少数人的无私奉献,断断不能改变整个贵州闭塞穷困的状况。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全面帮扶下,贵州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与大自然、与环境斗争,今日贵州的交通基础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惊人的成绩。每座大桥的修建“极其的宏大,也极其的琐碎;极其的壮阔,也极其的艰难”。以桥梁为纽带,摆脱贫困的贵州人们踏上了幸福的新道路。

显而易见,《万桥赋》是一部独特而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在虚构与纪实之间游刃自如。一方面,小说虚构桥梁建设人物,以葛念镜为主角将贵州桥梁建设为主题的故事动人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贵州桥梁的真实丰富又保证了小说面向现实的品质。在这一切“真实”的基础之上,《万桥赋》呈现出真实与虚构并存、历史与现实加持、思想与艺术融合的崭新品质。作品中呈现有“世界桥梁博物馆”之称的贵州新景观,桥梁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包括爱情亲情在内的精神生活,正可谓人间飞虹似鹊桥。

(《万桥赋》张者、宋潇凌/著,四川文艺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原文刊发于《文学报》2024年5月2日第8版)

编辑:朱阳夏    责编:冯飞,陈泰涌    审核:陈泰涌,冯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