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艦“讓·巴爾”號在法國完工,是“黎塞留”級戰列艦的二號艦。

黎塞留公爵是法國17世紀著名的紅衣主教和首相,也是法國海軍的締造者,號稱“法國海軍之父”。當然名垂青史,用一艘鉅艦來紀念他恰到好處。

“讓·巴爾”號戰列艦

可二號艦“讓·巴爾”的命名卻很有意思。因爲讓巴爾是歐洲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私掠船船長之一,乾的是殺人越貨半路劫財的買賣。在17世紀法荷戰爭中,他率領私掠船隊打劫了80多艘敵方商船,爲路易十四上繳了大量利潤,被稱爲“愛國海盜”。

讓·巴爾

此外,二戰時裝備2門203毫米巨炮的法國“絮庫夫”號重炮潛艇,名字也是由著名私掠船長羅伯特 絮庫夫而來的。

18世紀末期,他掠奪了英國、美國、葡萄牙超過40艘商船,被授予上校軍銜和榮耀勳章,先後有5艘軍艦以其名字命名。

“絮庫夫”號重炮潛艇

這些半路劫財的私掠船長和海盜非常相似,爲什麼會成爲英雄,還成爲萬噸鉅艦的命名者?

原來私掠船是一種私人武裝民船,在國家支持下打劫敵國商船,干擾敵國貿易,同時攫取鉅額財富,可以說是“合法海盜”。早在1243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就授予3艘私人船隻搶劫法國商船的許可文件,可謂古以有之。

說到海盜,自然會想起一羣左手裝着鐵鉤,右手拿着劍,蒙着眼罩、掛着海盜旗的奇怪傢伙。他們以海島爲基地,成羣結隊的搶劫商船,藏匿大量財富。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孜孜不倦尋找那些塵封的鉅額寶藏。

兇猛的“黑鬍子”

“黑鬍子”、“棉布傑克”、“黑色準男爵”都是讓人膽戰心驚的大海盜,還有瑪麗裏德、安妮鮑利這樣的女中豪傑。如今他們也登上電影漫畫,成爲藝術創作的源泉,票房的強力保證。

女海盜安妮·鮑利

其實私掠船與海盜船的重要區別,就在於一張“私掠許可證”。它是一國君主或政府頒發,允許武裝民船在海上打劫指定國家商船的法律文書,並得到其他各國承認。

有證書就是國王的僱傭兵,被俘了可以要求戰俘待遇;沒證書就是無主海盜,逮到會直接處死,這是當時通行的作法。

1809年法蘭西第一帝國頒發的私掠許可證

證書上記載着船主、船長、噸位、船員數量、武器裝備等信息,允許攻擊的國家商船和海域範圍,還有最重要的戰利品分配方式。戰利品會被海事部門拍賣,首先上繳王室10-20%,然後剩餘利潤其他人分享。

私掠許可證的時效性很強,常隨着國際關係的變化而改變,給船長們帶來巨大風險。兩國交戰時當然沒問題,可一旦握手言和許可證就馬上失效了。漫長航行中有些船長無法獲知最新情況,也許出發時還是合法船長,回來時就已經成爲海盜了。

比如英國著名私掠船長,1588年率領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弗朗西斯德雷克中將就遇到過這種情況。

德雷克檢視掠奪的金銀財寶

1580年時他還是私掠船長,帶着滿船金銀珠寶和香料回國。到達英國卻沒敢進港,而是先派出一艘小船帶着獻給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貢品上岸。

因爲那一次出海航行了很久,德雷克摸不清情況,不確定女王是否還支持私掠行動,所以只能投石問路,以備情況不妙時拔腿就跑。

好在他運氣不錯,形勢沒有變化,而且上繳的利潤超過王室一年總收入。讓女王非常高興,親自到碼頭迎接他並授予爵位稱號。從此德雷克飛黃騰達,最終成爲英國人傳頌的英雄。

伊麗莎白一世授予德雷克爵位

當然也有倒黴的,比如同樣是英國私掠船長的威廉基德。1695年從威廉三世那裏獲得私掠許可證,打劫印度洋上的法國商船,並向王室上繳10%的戰利品。

1698年,基德在印度洋襲擊了一艘法國“奎達商人”號商船。其實那是北非摩爾人的商船,只不過掛着法國旗方便行事。

基德看到船長是英國人本想放行,但是船員們見錢眼開不答應,認爲有證,可以合法劫掠任何法國保護下的船隻。基德沒能說服船員,因此被英國政府判定爲海盜,最後被逮捕絞死。

倒黴的威廉·基德

他死後卻成爲傳奇,因爲他把所有寶藏都藏在一個海島上,相關傳說經久不衰。2007年“奎達商人”號商船被發現,但船上沒有寶藏,不知哪天哪位有緣人可以得到它。

正因爲情況錯綜複雜,所以私掠船長與海盜的邊界很不明顯,也許只有一步之遙。有從私掠船長成爲海盜的,也有從海盜成功洗白的——賄賂一下官員,給張證書就行了。

私掠船爲國王帶來豐厚利潤,可以在不付出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憑空多出一支海上力量。所以各國國王雖然都口頭上義正言辭的譴責,但背地裏卻大肆收編海盜爲己所用。

16世紀的貿易航線

私掠船隨着歐洲列強爭搶殖民地的運動而興起,而西班牙是先行者。

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發現美洲新大陸,從此爲西班牙帶來鉅額回報。此後160多年裏,西班牙從美洲掠奪了200多噸黃金和180多噸白銀,佔同期世界金銀總產量的85.7%。

哥倫布登上新大陸,宣示女王主權

一艘艘大珍寶船在大西洋上穿梭,西班牙很快成爲歐洲最富有的國家,建立了一支龐大的無敵艦隊,讓英、法、荷蘭等國非常眼紅。他們也想從殖民地海上貿易中分一杯羹,於是迅速跟進,在世界各地搶奪地盤。

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西班牙對美洲看得很緊,嚴禁殖民地與其他國家貿易,所有商品只能運到西班牙指定港口,引起了英法王室極大不滿。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期,英國開始挑戰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放出大量私掠船。法國也不甘落後,因此17-18世紀成了私掠船、海盜船的“黃金時代”,加勒比海就是海上樂園,從美洲出發的運寶船爲他們帶來了鉅額財富。

“黑鬍子”在戰鬥

這種掠奪對船長、水手和投資人有極大吸引力。大資本家用股份形式籌集資金,然後購買帆船,招募水手,申請私掠許可證。打劫回來後先上交王室利潤,然後剩餘利潤由投資者、船長和船員們共享,形成了一張遍佈全國的收益大網。上至國王、下至普通百姓(投資買股份)都能從中獲益,當然樂此不疲。

爲了鼓勵水手英勇作戰,私掠船上還規定了詳細的獎懲制度。作戰勇敢會得到獎賞,受傷也有金錢補償,臨陣脫逃則會受到懲罰,獎金就別想了,這在當時可是筆不小的收入。

在各國不懈努力下,西班牙大量商船被搶,王室收入銳減,腓力二世國王很快暴跳如雷,再加上宗教爭端,所以導致了“英西戰爭”。

英西大海戰

1588年已經官拜海軍中將德雷克,率領英軍艦隊重創西班牙“無敵艦隊”。不久西班牙又在對荷戰爭中折戟,從此丟失海上霸主大權,成就了荷蘭人的“海上馬車伕”時代。

戰爭興起時,很多人成爲私掠船員,可戰爭結束後,已經習慣大秤分金的人們卻很難迴歸岸上生活。

對財富的渴望使他們鋌而走險,成爲真正的海盜。大量退伍軍人、水手、失地農民,無業者加入其中,成爲海盜源源不絕的來源。他們在船上享受着高額收益,又不受軍艦、商船那樣繁瑣規定,無拘無束的幹着邪惡勾當,間接也推動了海上民主誕生。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18世紀末期,美國也加入進來。當時美國不堪忍受英國殖民者剝削掀起了獨立戰爭,可只有區區十幾艘戰艦,對比英軍的600多艘軍艦實在是天壤之別。

美國私掠船

所以美國當仁不讓的祭出了從英國老師那裏學到的絕招,召集大量私掠船打擊英國海上貿易,搞得英軍疲於奔命。後來英軍封鎖美國海岸,限制私掠船進出才減小損失。

在這場世界殖民地爭奪戰中,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先後衰退了下去,英、法成爲後起之秀,搶佔了大部分海洋貿易。此時攻守易位,他們對私掠船當然不再感興趣了,所以便打算取締。

克里米亞戰爭後,在1856年巴黎和會中,兩國牽頭了55個國家簽署《巴黎宣言》,宣佈廢除私掠船制度。然而美國纔剛剛上位,所以以保護“海上自由”爲藉口拒絕簽署,直到1907年海牙和會私掠船才正式落下帷幕。

如今大海上已沒有私掠船,只剩下海盜。活躍在索馬里和馬六甲海峽的海盜們仍然威脅着世界航運,並遭到各國打擊。相信隨着時代發展,海盜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直到最終消失。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