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悅讀國學,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老子《道德經》:非常厲害的兩條天規,觸動心靈,頓悟人生

01不爭而得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語出《道德經

意思是說,正是因爲不爭,所以天下間沒有人可以與之相爭。

放下不代表失去,不爭不代表得不到,這就是天道的規律。

但是一般人轉不過這個彎兒,總覺得:一旦放下就會失去,一旦不爭就會錯過,其實不然,老子說:爲者敗之,執者失之,越是苦苦強求,越容易漸行漸遠;越是緊緊把持,越容易失之交臂,不論是對人,或者是對事物,包括處世,也包括感情。

爭的是什麼呢?無非名利得失。

有一個詞叫做:利令智昏。一旦急於獲得,牽扯利害關係,擔心自己利益受損,往往過激、過急,這樣就會產生一個直接後果——智商下降。

難免就犯糊塗,做錯事,老子所說的“不爭”,就是讓我們放下名利得失,不要急於得到,然後專注於事情本身,把個人想法和感受暫且置之度外,正確的做人做事,反而會得到很多。

不爭,其實是不去追逐利益,同時,不斷的提高自己。

過於看重結果,在意得失,因而急於求成,操之過急,往往會出現一個結果——適得其反,事與願違。要知道,利益這東西,是成績達到,條件具足之後自然而然出現的,並不是刻意努力就能實現。

把利益看的很重,做事情就不能客觀公正,最終連本可以得到的利益都會失去,所以,真正的聰明人,往往會不受利益驅使誘惑,正如杜牧所言: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其中道理,值得深思。

一旦把名利得失放下了,就變得輕鬆,沒有壓力,頭腦清醒,思路清晰,這樣做人做事,就可以不走岔路,不入歧途。走正確的路,自然可以圓滿到達目的地,正所謂:苦苦尋不到,放下即得來。

02知足者富

容易知足的人,纔是真正的富有。

曾經有一個富翁,有很大的莊園,衆多的奴僕,花不完的金錢,妻妾成羣。

這一天,富翁閒着沒事,來到一座寺廟,看見一位禪師,悠然自得的品茗獨坐。

富翁問:您感覺自己幸福嗎?

當然幸福啊!禪師回答。

您一貧如洗,這也叫幸福?

禪師笑而不語。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天,富翁家裏來了一夥江洋大盜,把他的家洗劫一空,屋漏偏逢連夜雨,沒過多久,一場大火把他的房屋也燒了個精光。

富翁很快流離失所,他的奴僕和妻妾都不見蹤影,富翁沒有辦法,只好沿街乞討,變成衣衫襤褸的乞丐。

這一天,乞丐口渴萬分,可是走了很久,都沒有討到水喝,乞丐來到寺廟前,被禪師看見,忙叫人給他端來一碗水。

禪師看着乞丐喝完水,問:你覺得幸福是什麼?

乞丐若有所思的說,幸福,不過就是一碗水而已。

那你現在幸福嗎?當然幸福啊!

過了一會兒,乞丐肚子開始叫起來

禪師問,現在幸福嗎?

乞丐說,要是有碗香噴噴的米飯,就幸福了。

禪師叫人端來一碗米飯,乞丐狼吞虎嚥,沒一會兒,禪師問:現在幸福嗎?

乞丐抬頭看了看禪師,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要是有一隻雞,再有一壺酒,就真的幸福了。

禪師笑了,就算現在馬上就有雞和酒,你就真正幸福了嗎?

乞丐想了想,要是再有一所大房子,有衆多奴僕,妻妾成羣,那就完美無缺了。

可是,當初你不就是過着那樣的生活嗎?

乞丐頓時愣住。

人永遠不會真正幸福,所有鼓吹幸福的都是騙你的。因爲慾望是無止境的,人的需求也就無止境,可是外物並不會因爲我們的需求而有求必應,反而會經歷成住壞空,所有曾經的擁有,都會漸漸離我們遠去。

倉央嘉措說,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這纔是生命的真相。

因爲無常,所以,註定缺憾。

雖然沒有永遠的幸福,但是可以不斷的在感受每一個當下的過程中,不斷的收穫滿足感。

滿足感就是幸福感,如果你很容易知足,那麼你就容易得到滿足感,你就會不斷的擁有幸福。

所以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

什麼意思?——知足帶來的滿足感,纔是真正難得的富足。

人真正的需求其實並不多,正所謂: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萬六千天;家有房屋千萬所,睡覺就需三尺寬。

但卻被貪心驅使,淪爲賺錢的機器,每天都在渴望得到的狀態下,心裏始終忐忑不安,始終戰戰兢兢,這和過去的長工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待遇好了一些,僅此而已。

如果說一個人,就算家財萬貫,金玉滿堂,但是永遠不知足,每一天都挖空心思想着賺更多,每天勞心勞力的經營,如履薄冰,患得患失,因爲不知足,就會有欠缺的感覺,欠缺感就是一種心靈的貧瘠,這樣的人,又怎麼能算富足呢?怎麼能真正幸福快樂呢?

反而,那些“一畝地幾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所謂窮人,每天其樂融融,很容易知足,心裏面沒有欠缺感,這種心靈的富足,纔是真正的富有,而絕不是身外的鈔票和財物。

結束語——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而已,沒有什麼真正的成敗得失,也無所謂什麼貧窮富有,一個人,能夠把握現在,懂得知足,他就是成功而快樂的,與事業無關,與財富無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