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67歲的福建泉州人老林得了食管癌,不到4個月就去世了。今年9月,他的兒子大林也得了食管癌,他提醒家人做個體檢,結果,41歲的侄兒小林也被查出癌前病變...

福建協和醫院副院長、胸外科主任陳椿教授提醒,近年,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且趨於年輕化,與菸酒過度、喜喫燙食有關。

吞不下東西,他們以爲是咽炎

剛做完手術的大林,還住在福建協和醫院,目前病情穩定。大林說,近半年,他常胸悶、腹疼,以爲是胃病,喫了胃藥不見效,又覺得喉嚨不舒服,以爲是慢性咽炎,直到一個月前,他胸口堵得慌,乾飯咽不下,在當地醫院做了檢查,才發現食管癌。隨後,他趕到福建協和醫院做手術治療。“有家族史嗎?”陳椿教授的提問,勾起了大林的傷心事。5年前,大林的父親也是進食困難,被查出食管癌,因爲發現太晚,錯過手術時機,老人連藥都吞不下,不到4個月就去世了。

大林病倒後,督促家人做了體檢,侄兒小林也做了胃鏡,檢查報告顯示,食管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就是癌前病變,再不注意,很快也會變成食管癌。爲啥一家三代得食管癌?大林很懊悔,家人都愛喝熱茶、喝酒,且常聚在一起喝幾杯。陳椿教授說,人的食道壁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過了,食道黏膜就容易燙傷,常喝烈酒、嗜好吸菸,喫得太燙、太硬、太快,黏膜反覆受傷、修復,容易引起黏膜質的變化,甚至發生癌變。

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誤診

研究表明,食管癌大多是不良習慣引發的。福建協和醫院胸外科每年接診的食管癌患者超過800人次,他們大多愛喝熱湯、熱茶、咖啡,還有不少患者長期抽菸、喝酒。陳椿教授指出,食管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誤診,我國超過80%的食管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陳椿教授提醒,如果喫東西時,心窩、胸骨後有燒灼、針刺感,常返胃酸,或有家族遺傳,都要及時檢查。酗酒、愛喫燙食、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羣,40歲以上應每年做一次胃鏡,一些早期的食管癌可以治癒。

食管癌高發

與進食“熱、快、粗”關係大

研究認爲,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是食管癌的三大誘因。環境中主要是水、土中微量元素“鉬”的缺乏會導致食物容易黴變;而飲食習慣中影響較大的則是喫得熱、快、粗。醫生的鄉野調查發現,在部分高發區,人們飲食習慣中愛喫特別粗和硬的食物;而在廣東的高發地區,人羣大多有食用醃製食品的習慣,這也是食管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戎鐵華說,醃製品中含有亞硝酸胺,長期食用將大大提高致癌風險;“如果開壇一次性喫完還好,但誰家的醃製食品不是放很久,一直喫?這種情況下各種黴變的幾率就更高了。”另外,潮汕人愛喝工夫茶也被認爲是食管癌高發的主要原因。長期飲用很燙的工夫茶和熱湯也可能導致食管反覆燙傷,反覆形成疤痕,從而誘發癌變。

診斷:大部分就診已是中晚期

戎鐵華說,食管癌的早期發現早期預防目前確實是個難題。早期患者可通過食道鏡微創手術治療,費用較低,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大大好於中晚期患者的療效。但臨牀上,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是中晚期。實際上,九成半以上的食管癌患者早期是有輕微症狀的,比如進食時吞嚥不暢,有阻滯感;患者本身可能不容易感知,或者不以爲意,但醫生通過內鏡檢查可以發現。然而,目前國內各大醫院數據都表明,淺表食管癌的診斷率不足2%。很多時候食管癌的輕微症狀容易和咽炎、食管炎、胃炎混淆起來,隱蔽在這些診斷之下。“診斷例數少,影響早期診斷實操的累積和比照,有礙提高診斷水平,反過來又導致難以提高診斷率。”醫學方面要想辦法打破這個局面,普通人也需要加強防病意識。尤其是高發區,45歲以上人羣建議尤其關注食道健康,最好定期體檢,發現不適及時就醫篩查。

醫生:多喫新鮮食物,少喫燒烤

要早期預防和早期發現食管癌,戎鐵華認爲,除了45歲以上人羣應提高保健意識、關注食管健康外,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於所有的人來說都是有借鑑意義的。比如食物要多喫新鮮水果和蔬菜,少喫重口味的食物和很硬的乾糧等。很多浙江的年輕人還喜歡喫燒烤。燒烤的肉製品在製作過程中,食材中的蛋白、脂肪等不充分燃燒,可產生強致癌化學物質3-4苯並芘,已被證明可致癌,過多進食自然大大增加了口腔、食管乃至胃腸道的癌變風險。

不爲人知的是,飲食習慣對食管癌的影響,還不止於食材和烹飪方式,甚至也跟餐桌儀態有關。戎鐵華說,早年的研究已發現,食管癌高發區域的人,就餐多有蹲食習慣。坐着喫,食物可以慢慢沿着消化道順暢下滑;而蹲着喫,腹壓劇增,食物在食管的停留時間加強,給食管增加了負擔。所以,喫有喫相併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