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修建大型工程才能起到拉動GDP的作用呢?最起碼的一個前提條件應該是,相對於當時的社會需求和社會生產力來說,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員,他們需要找到工作來增加收入;其次是,社會需求相對社會生產力來說不足,生產力過剩的情況下,需要創造需求,來把剩餘的生產力利用起來,做利國利民的好事。

這就是說,不是在任何情況下,搞大工程都能夠拉動內需、增加就業、帶動GDP增長。如果說不符合上面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生產力本身是短缺的,而且社會需求相對生產力而言,也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足,而是處於生產力不足,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還抽調大量的勞動力去搞大工程,那就是浪費民力了,不僅對國計民生無益,而且有害。

這也是爲什麼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長城、修皇陵會在後世一直作爲治國的負面典型出現的原因。雖然”百代都行秦政法“,但這主要指的是秦朝開始萌芽和確立起來的一些制度,而不是具體的政治舉措,尤其是具體的社會政策。在秦始皇完成統一之後,剛結束戰亂頻仍、諸侯割據的局面,正是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的時候,秦始皇卻沒有顧及這些,就開始修長城、修皇陵,浪費民力,以致民怨沸騰,最後二世而亡。

長城是不是好東西呢?當然是。早在戰國時期,各國就已經開始修築長城,因爲在秦統一之前,匈奴就已經開始出現在北方的草原地區上了,而且也開始威脅內地沿邊的秦國、趙國和燕國,這幾個國家也分別在自己的邊境上修了長城。在其他諸侯國,也存在修長城來減輕防禦敵人的軍事壓力的情況,因爲有了長城作爲工事,就可以解決很大的人力物力。

但爲什麼戰國時期沒有出現類似孟姜女這種以控訴修長城爲目的的傳說,而是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秦始皇修長城呢?實際上,長城主要也不是秦朝修築完成的,秦始皇只是把之前秦國、趙國和燕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對匈奴的防禦線,工程量並沒有那麼大。甚至修建和阿房宮、秦直道這樣的大項目相比,長城和秦始皇陵的工程量也要小不少。但卻依然搞得民怨沸騰,問題出在哪裏了?

這就是因爲,在戰國時期經常長期的戰亂,加上秦滅六國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戰爭以及屠殺,已經造成了嚴重的人口減少,破壞了生產力。也就是說,在秦國統一之後,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人口減少帶來的勞動力不足,許多人正常的保證基本生存的需求都無法滿足。那麼,在統一之後,正常操作應該是應該儘可能的與民休息,恢復生產,只要不是那麼着急的大工程,都應該稍微緩一緩。

但秦始皇的操作剛好相反。他不僅沒有考慮統一之後老百姓的期待和需要,反而開始全面折騰。雖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爲形成全國性的大一統奠定了文化基礎,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在這個勞動力本來就已經十分缺乏的時候,他卻仍然迫不及待的開始大興土木。修長城還可以理解,修皇陵、修阿房宮顯然是沒什麼必要的。

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搞這種大型工程雖然佔用勞動力,但卻能夠利國利民,得到後世的好評和傳頌呢?比如說都江堰、白堤、蘇堤等等全國各地的許多大型水利工程,雖然也是耗費了不少民力的,但因爲這些是能夠直接造福當地老百姓,而且是可以看得到的好處,所以都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廣泛好評,從而被萬世傳頌。

而長城最大規模的全面修築,實際上是在漢朝和明朝完成的,而這兩個朝代修築長城的過程卻十分平靜,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太大的反對的歷史記錄,就是因爲這兩個朝代在修長城的時候,經過建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生產已經基本上得到恢復,人口也已經大幅度增加了,這時候抽調一部分人力物力去修長城,就不會太影響正常的民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