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投下200萬枚炮彈,志願者是如何擔任這個職位的?

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投下200萬枚炮彈,志願者是如何擔任這個職位的?

文史

美國著名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說:“任何與中國軍隊作戰的人都是有病的,這位被美軍稱讚的傳奇人物,爲什麼要發表這樣的言論?恐怕我們得問問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老兵。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志願軍與美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在上甘嶺村附近進行的一場山防戰,正是因爲這場戰鬥,中國軍人霸氣十足,美軍纔會膽戰心驚,52年10月中旬至11月底,歷時40多天,經歷了地面戰、撤退地道戰和綜合反擊三個階段。

爲了贏得這一陣地,信心十足的美軍投入了6萬多人的兵力,在這個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投放了近200萬枚炮彈,按天數計算,每天有近4萬枚炮彈落在陣地上,就面積而言,每平方公里近50萬枚炮彈落下。

這種火力輸出在人類戰爭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美軍最終還是輸給了志願軍,那麼有些人就不明白志願者們怎麼能抵擋住美國200萬枚炮彈的攻擊?爲什麼我們還能堅守陣地,最終瓦解敵人的戰鬥意志,贏得最後的勝利?

事實上,原因在於志願者的防禦系統——隧道,在第二階段,志願軍與第二階段的增援部隊合作,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的戰鬥,以防止美軍繼續向縱深擴張,消滅敵人,粉碎敵人,贏得有利時機後,將爲果斷反擊創造條件,從而改變初期的不利局面。

志願者們利用地道進行防禦,保持了他們的積極力量,而與敵人的戰鬥則是在野戰工事中進行的,以這種方式殲滅敵人,他們就能達到目的,一旦敵人準備好發動炮擊,志願軍將立即撤退到地道內隱蔽,只留下觀察員在陣地上監視敵人的行動;如果敵人從事地面行動,志願軍將立即走出隧道迎敵,當敵人被擊退,再次實施炮擊時,志願軍仍會在地道內撤退,積蓄力量,爲下一輪進攻做好準備。

在隧道里,不僅缺少水和食物,還缺少彈藥和氧氣,此外,他們還面臨着敵人的圍攻和進攻,戰鬥環境非常惡劣,志願者面臨的困難難以想象,因此,這就要求志願軍始終保持戰鬥的積極性和頑強性,不怕困難,不斷阻擊敵人,爭取戰鬥的主動權,防止陷入被動局面,必須嚴守地道口,嚴防敵人從地道口進入,左右兩翼部隊應以強大火力支援地道口,並相互配合。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地道戰中,志願軍第15軍45師134團第8連就是一個典型,在敵人的重重圍攻下,第八連的戰士們在自己的地道里堅守了15天,戰士們一天只能喫三個饅頭,而且他們極度缺水,地道原本很窄,許多士兵的屍體堆在裏面,汗味和火藥味混在一起,呼吸非常困難,環境非常惡劣。

然而,第八連的士兵經受住了考驗,他們用不屈不撓的戰鬥意志同敵人作戰,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據一名士兵後來回憶:當時,兩個隧道入口被地球人摧毀,整個隧道口直徑只有10釐米,戰士們冒着敵人的炮火衝刺挖掘,花了一個晚上清理隧道入口,犧牲了37名士兵。

晚上,第八連的戰士們被分成小組或單獨行動進攻敵人,鄭百慧一行前後攻擊敵人10次,打死敵人24人,無人傷亡。

在上幹嶺抗擊美國、支援韓國的戰役後,志工們建立起了中國軍人的士氣和聲望,爲軍事強國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些曾經欺負我們的人不敢自找麻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