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提出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這種思想在醫療和健康方面的認識和應用尤爲明顯,而且越來越被現代醫學所證明。比如我們常說的導致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

事實上,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感染有幽門螺桿菌。聽到這個數字可能很多人都會嚇一跳,難道自己也帶有這種病菌嗎?怎麼並沒有感覺到自己腸胃不適呢?這可是造成胃潰瘍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唉!其實科學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者中只有10%~20%的人,最終會患上這些胃部疾病,而其餘的80%的人可能終身都會處於無症狀的狀態——儘管也許存在輕微的胃炎,但卻不會發生病情的進展。

爲什麼80%的感染者,最終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出,幽門螺桿菌對人體的影響,並非簡單的“幽門螺桿菌=胃潰瘍/胃癌”,而應該是宿主和這種細菌之間的複雜交互的結果。那麼,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到了疾病的結局?

科學家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分別是:細菌的毒性、細菌的濃度、以及人體的免疫。

一、細菌的毒性

研究表明,在高鹽的環境下,幽門螺桿菌會造成更大的毒性。同時,過高的鹽濃度會導致胃黏膜損傷,使得胃部更容易受到細菌毒素的侵襲。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高鹽飲食(特別是攝入過多的鹹醃菜、醃魚和醃肉)是胃癌的重要風險因素。而減少鹽的用量,限制高鹽的醃製食品的攝入,能夠減少胃癌的發生風險。

另外,幽門螺桿菌之所以能在酸性的胃部存活,主要靠的就是其生產脲酶的能力。脲酶將胃中的尿素轉化成氨。氨能中和胃酸,在其周圍形成保護雲,使其能夠得以在強酸性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鎳對於幽門螺桿菌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並不是人體所需要的。因而,飲食中的鎳的多少,決定了幽門螺桿菌能獲得的鎳,並且可能直接影響到其生存和致病的能力。初步的研究表明,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進行低鎳飲食,能夠增加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

二、細菌的濃度

在胃炎人羣中,胃部炎症的嚴重程度和幽門螺桿菌的攜帶量呈正相關。在一項試驗中,幽門螺桿菌攜帶量少的患者,患上嚴重胃炎的比例只有0.57%;而攜帶較多的患者,患上嚴重胃炎比例可達28%。也就是說,你攜帶幽門螺桿菌的量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患上嚴重的胃炎。

研究發現,健康人胃裏的乳酸桿菌對幽門螺旋桿菌形成抑制作用,因爲存在這些制衡的因素,幽門螺桿菌就難以肆虐地生長,進而就不容易產生過多的問題。而這些在胃中定植的有益菌,大都來自於自然環境中。

對於人類來說,胃部菌羣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發酵食物。像酸奶、開菲爾、泡菜、豆豉等自然發酵的食物中,會攜帶有許多的細菌和真菌,其中的許多可以被認爲是益生菌。而許多從發酵食物中提取出的益生菌,表現出了對幽門螺桿菌的抑制作用。所以說,定期地攝入(低鹽)發酵食物,能起到對胃部疾病的保護作用。

還有研究發現,一些含有抗菌成分的食物,比如大蒜,也能對減少幽門螺桿菌的定植起到幫助,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三、人體的免疫反應

研究表明,在感染幽門螺桿菌後,如果造成炎症反應過度,將更容易引發嚴重的胃部疾病。而影響胃部炎症反應的,除了基因,還包括許多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因素。其中,最顯著的兩個因素是蔬果的攝入水平和菸草的使用情況。

研究發現,飲食中攝入較低的蔬菜和水果,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因爲食物中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硒都具有抗胃黏膜炎症的作用。與此同時,較高水平的維生素C的攝入與胃癌發病率的降低有關。而在蔬菜水果攝入較少的人羣中,額外地補充維生素補劑,能夠降低他們患上胃癌的風險。

此外,觀察性的研究發現,吸菸者更容易患上胃潰瘍,並且也更難癒合。而值得一提的是,吸菸會減少胃部的血流和黏液的分泌,使得胃黏膜更容易受到有害物質的侵襲。

綜上所說,養胃還是要從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方面來入手,葷素搭配,(低鹽)發酵食物,規律的飲食起居,這些被傳統文化驗證了的方式,依然是我們健康的保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