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證監會黨委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會議提出,要從三方面入手,進一步強化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發揮好資本市場在促進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方面的獨特作用,助力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市場人士認爲,資本市場在“雙循環”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當前國內外環境下,推進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在擴大股權融資規模、維持中外金融領域之間密切聯繫、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

助力“雙循環”發展

會議認爲,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完善資本市場治理體系、提升資本市場治理能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進一步強化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發揮好資本市場在促進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方面的獨特作用,以更大力度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資本市場對於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具有樞紐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深交所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儀式上曾表示。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可以從供需兩個維度來理解資本市場在“雙循環”中的作用:從供給的角度來看,資本市場通過引入長錢促進企業研發核心技術,幫助上下游企業有效整合資源,更好地助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優化;從需求的角度來看,資本市場需要更好發揮財富管理功能,通過提供更加多元豐富的投資選擇,更好地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同時投資者的財富增值也可以促進消費,助力經濟發展。

對於助力我國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會議提出三個方面要求,一是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加快構建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更加聚焦政策精準度、可量化性和直達力,爲實體經濟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支持。二是把支持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創板關鍵制度創新、強化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能力、發揮新三板服務中小企業的平臺作用,引導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三是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交易所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以金融開放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穩定和提升。

在李湛看來,證監會提出的三方面任務可以有效促進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一是資本市場作爲直接融資的主戰場,相較於間接融資,更適合支持輕資產、有發展前景的新經濟企業融資,能夠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二是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核心技術的研發沒有捷徑可走,加大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的支持力度勢在必行。三是資本市場的制度開放,有利於更好發揮資本市場便利跨境投融資活動、促進要素資源全球優化配置的重要作用,在互利共贏中推動全球經濟金融的融合發展。

    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

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當前形勢下,推進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可行性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當局大力推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大規模的流動性投放,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急速擴充,從價格上來看,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到零利率或負利率的狀態。在這種背景之下,全球資本急於尋求疫情之下依然能保持正增長的經濟體,基於尋求能夠提供正收益率的資本市場環境。

“從必要性來看,主要有四點。”張岸元表示,首先,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基本政策方向,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提出了一系列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重大舉措。

其次,在當前形勢下,隨着中國經濟轉型進程的加快,加快創新型經濟發展成了壓倒一切的重大任務。在傳統工業化、城鎮化的年代,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起到了主導作用,可以大規模動員儲蓄資產投向特定領域。而在以創新爲主導的產業發展背景格局之下,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毫無疑問應該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加快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的對接,在制度層面上更多的引進成熟資本市場在創新領域的一些慣性做法,是一個重要方向。

第三,近年來,中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維持中外之間金融領域的密切聯繫,顯得尤爲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資本是逐利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國外資本,在任何情況下,不放棄一個能夠提供正利率市場的動機,可能會超越意識形態。

第四,就是國際收支領域,在未來外部環境趨於複雜的背景之下,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保持高位的局面可能難以爲繼,而外商直接投資(FDI)持續快速增長的局面可能也存在問題,爲了維持中國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可能需要資本項下的證券投資持續流入,來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