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之初種稻袋,南山雷雨連夜下”,這首詩出自宋代範成達的四季田園情結,描述了孟春農民在地裏種苗的情景。

“吉祥之初種稻袋,南山雷雨連夜下”,這首詩出自宋代範成達的四季田園情結,描述了孟春農民在地裏種苗的情景。

中國是一個人口多、農業多的國家,自古以來,農業一直被視爲國家的根基,然而,近幾十年來,隨着城鄉差距的拉大,許多農村孩子想“跳出農村大門”,追求幸福安逸的生活,然而,有一個城市女孩,不顧家庭的阻攔,把農村當作實現夢想的地方,把農業當作實現夢想的地方變成自己的事業。

這個女孩就是2016年當選“全國青年領袖”的石巖,她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並被公費送往美國深造,然而,從美國回來後,她放棄了城市生活,準備在農村紮根,面對父母的勸阻,她堅定地說:農業是我一生中的事業和生命。

那麼,這個在世人眼中最受寵愛的女人,爲何如此嚮往鄉村?是什麼吸引她到鄉下來的?

1、 第一個到美國公費種地的學生

石巖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她的父母是國有企業員工,她在城裏長大,受到父母的愛,她幾乎沒有直接接觸農村,然而,她的命運總是變幻莫測,誰也沒想到,這個城市女孩的未來生活只會和農村糾纏在一起。

雖然她一直住在城裏,但她對農村並不陌生,她的父母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他們到農村插隊,當她回憶起過去的時候,她經常談起家裏農村的許多事情,在耳朵的影響下,石巖也有了一種親近鄉村和當地房地產的感覺,也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她選擇了報考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學專業。

大學畢業後,她放棄了在科研機構工作的機會,繼續深造,她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農村建設,古人說,論文終究會覺得膚淺,絕對意識到這件事要實踐,石巖深刻地認爲,在學習了理論知識之後,石巖迫切希望有一個實踐的機會。

雖然施豔在博士研究期間下鄉做研究,但她總覺得這種研究更注重理論研究,而不注重實際操作,這讓石巖覺得自己不禁覺得國外一些大學與國內情況不一樣,於是立馬就去了開創了出國留學的念頭。

石巖的導師溫鐵軍在2007年訪問美國時瞭解到,美國一些農場採用CSA模式,可以消除食品安全問題,文鐵軍對此很感興趣,回家後,他把情況告訴了包括石巖在內的幾名學生。

聽到這個消息後,石巖立刻覺得,如果能把CSA車型帶回中國,對中國人來說是個好消息,因此,她立即申請到美國農場實習,但她的第一份申請被拒絕了,她一個接一個地提交了幾份申請,最後,明尼蘇達州的一個農場接受了她的申請。

總而言之,經過一系列努力,石巖終於有機會去美國農場實習,這也讓她非常興奮,因爲這不僅可以彌補她在中國實習機會的不足,也讓她走近了CSA農場的模式。

那麼,到了美國的石巖有哪些不同的經歷呢?

2、 我是美國的農民

一到農場,石巖就被眼前的情況嚇了一跳,這麼大的農場只有幾個人,大部分勞動力需要人工操作,面對巨大的勞動量,石巖不僅沒有害怕,而且對未來的生活也有着極大的興趣。

例如,在美國,雖然美國有大量的體力勞動,但燕岩石養殖需要更高層次的體力勞動。

此外,美國農場的許多其他部分也深刻地改變了石巖對農場的看法,例如,農場有一個圖書館,農場裏的人更喜歡喫罐裝蔬菜,而不是來歷不明的反季節蔬菜,例如,CSA農場模式不僅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而且還有促進環境保護的宏偉目標。

綜上所述,石巖在美國農場的生活是非常充實和舒適的,在這裏,她不僅在農場工作,而且看到了一種新的農場管理模式,這些都對石巖的原始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美國回來後,石巖很快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事業開始了。

3、 中國CSA農場

在美國農場實習後,石燕立即回國,當她媽媽在機場看到女兒時,她忍不住抱着女兒哭了,她的女兒原本又胖又白,出國後成了一個黑人小女孩。

然而,讓石燕父母更加意外的是,事情還沒有解決,回國後,石巖沒有接受任何企業的任何聘用,相反,她決定到農村去建立一箇中國版的CSA農場,她的父母很困惑,一位清華女博士下鄉種地,開什麼玩笑?

然而,石巖堅持自己的想法,她首先在學校申請了七八畝地,進行CSA農場模式實驗,結果非常好,她被鼓勵立即開始進一步的計劃,她在北京城外承包了200畝土地,並正式建立了中國的CSA農場。

在這次行動中,石巖堅持有機生產,從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石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CSA農業模式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得到了許多城市的認可,她的年收入已超過800萬元。

而石巖本人也在2006年當選爲“全國青年領袖”。

一句話,石巖用自己的腳走出了一條與別人不同的路,但一步一步,她走得很穩,真正走出了自己的世界。

更可貴的是,石巖不只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人民,爲了中國,爲了世界,正如她曾在美國說過的,“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但面對地球時我們都是一樣的,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我們應該實行有機耕作,使土壤恢復原狀,”

結論: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農村是逃亡的對象,許多農村孩子努力學習和奮鬥,唯一的目標就是離開農村,結束幾代人面對黃土的生活,我們一直想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但是我們忘記了農村也是我們的家鄉。

離開農村沒什麼不對的,追求幸福生活不僅是人性,也是人權,然而,逃離農村不應該成爲我們追求幸福的前提,正如石巖所說,因爲我們遠離土地,社會上很多人都生病了,我們都想走出農村,在城市裏讓自己的口袋越來越豐滿。

石巖去美國的初衷是雄心勃勃,很簡單,就是讓每一箇中國人喫上健康的蔬菜,讓威脅中國人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迎刃而解,因此,農村地區需要我們的關注和反饋,因爲中國人民離不開農業。

而石巖的創業成功經驗或許也能給我們一些啓示:英雄不問從哪裏來,英雄也不問他來自哪裏,只要你有真才實學,無論身處何地,你都能控制住風暴,當我們在考慮如何在城市裏建立事業的時候,也許我們真的應該考慮一下我們是否也可以回到農村,養活我們的家鄉,成就我們自己。

參考資料:我是美國的一個農民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