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孩子應該有兩歲半了,因爲,自我表達很清楚,行動,也完全有自主能力了。

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她拿着我攤位上一塊普通的綠玉石頭,一直高興的跟她母親喊着:“媽媽,我要這個,我喜歡這個。”

確實,這小小的綠玉石頭,整體嫩黃嫩黃的,而且溜光水滑的,拿在手裏,特別舒服。別說是孩子,就是大人見了,也喜歡異常。

我給它的定價是20元一塊。其實,這還真是一個良心價,比我當初一擲萬金買下幾百塊相比,每一塊,我只是增加了15%的利潤。

孩子的母親,很年輕,很樸素,是那種放到80後90後人羣中,就馬上消失的最最普通的人。我已經見過這對母女好多次,顯然,她們是每天傍晚,出來遛彎消食的。

對孩子的請求,母親先是哄着寶寶,“寶寶,家裏有不少玩具了,媽媽下次出來,再給你多拿一點兒。”

我分明看到,孩子手上只有一把小紙扇,而且是那種做活動時活動方送的紙扇,一張印着廣告的圓形硬紙片,然後用一根塑料管穿着。雖然簡易,但確實是一把可用的扇子。

好吧,這也算是玩具,反正,任何東西到了孩子手裏,都是玩具。

孩子根本不聽媽媽的,又繼續要着,還好,孩子的小手,抓的緊緊的,我也不用擔心,這塊玉石脫手而出,摔到地上,變成兩半兒。

如果真這樣,那可就尷尬了,人家不買,但損壞了,這該怎麼賠!?所以,擺攤開始,我才明白,不買就不要拿起來的真正“含義”。因爲,萬一壞了,算誰的呢?

而且,身爲一個擺攤賣東西的人,我實在沒辦法參與“勸”,那到底是勸她買,還是不賣呢?

我身邊,還有大概二十餘個擺攤賣東西的,在這處不大不小、步行一圈需要30多分鐘的公園裏,有賣蔬菜水果的,有賣針線鞋襪的,有賣文玩玉石的,也有理髮擺攤的,等等不一而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很是熱鬧。

無一例外的是,所有擺攤賣東西的,都戴着口罩,反而,逛來逛去的人,則基本上已經口罩不見蹤跡,盡情呼吸空氣了。

見效果不顯著後,媽媽又改變了策略,“寶寶,我們去滑滑梯那兒,你看,那兒有很多小朋友啊。你們,可以一起玩兒。”

當然,還是毫無效果,一個小孩子的任性,很多時候,都是我們成年人,所無法理解的。孩子,還是緊緊抓着那塊兒玉石。

無奈的媽媽,面對自己小寶貝的要求,“媽媽,我要買這塊石頭。媽媽,我要這塊石頭。”實在有些風中凌亂了。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周星馳那部著名的電影《長江七號》中的場景,男主的兒子,想要買一輛電動狗的玩具,男主買不起,男主的兒子,倒地大哭輾轉反側的場景。

只是,這塊玉石,價格只有20塊,而面前的兩歲有半的小寶貝,也沒有哭,只是一直在將自己想買的訴求,告訴給媽媽。

我能看到,這位年紀大約三十三四的媽媽,臉色由原先的正常顏色,先是略發紅,後面,又變得有些慘白。

而這裏,旁邊兩個擺攤賣菜的老阿姨的話,終於擊碎了她最後的堅持和僵持。

“啊呀!孩子喜歡,就買一塊唄,20塊錢,啥玩具能買得上啊?半張電影票的錢,一碗麪條的錢罷了。”

這話,是對孩子媽媽說的。

“小夥子,你給這姑娘便宜點兒,賣別人20,賣她15吧。”這話,是對我說的。

我沒接話,那位媽媽也沒接話。

不過,我也思維活動了,如果她真開口,那麼,不管15,還是10塊,我都賣給她。但人家不開口,我不可能去鼓勵一個小孩子,來買。

而且,還是小孩子纏着要買,而她媽媽不想給她賣的情況下。

最終的結果,有點兒出乎我的意料。這位媽媽,從孩子的手中,掰出那塊玉石,然後輕輕放到我的攤位上;然後,抱着“哇哇”大哭的孩子,走了。

於是,臨攤的兩位大媽,開始數落我。

“小夥子,你怎麼不送她一塊啊,你看,孩子都哭了。”

“小夥子,你啊,就不該出來擺攤,哎,看,這孩子哭的。”

我笑了,我說道:“大媽,按你這邏輯,這商店就不該開,超市也不該開,網店也不該開,孩子哭呢啊。還有呢,你送我幾斤你的西紅柿,按價格,就五斤吧,不要要我錢。我現在馬上去追上這對母子,送她們一塊玉石,一毛不要。你們兩個,誰送?”

“小夥子,還當真了,我們逗你玩兒呢。這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我們就正經擺攤吧,別人,愛買不買。”左邊那位大媽笑着說道。

“大媽,您說的對,我給你點贊!沒錯,講價可以,不買也可以,但要送,那是不可能的。”我也笑着說道。

不過,我真心的希望,這位媽媽,只是單純的不想買,而不是因爲實在無閒錢了。祝福她吧!(作者:董江波,筆名冷得像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