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滷牛肉】

滷肉,不是淮揚菜最出名的東西,而眼前的這道淮揚滷牛肉,卻表現了淮揚菜的一項專長——刀工。雖然沒有燈影牛肉那麼薄如蟬翼,但是這道滷牛肉,依舊能看出很深的功力,而且滷牛肉採用牛腱部位,肉裏包筋,熟了之後呈半透明狀,切出來更好看。

淮揚菜的後廚裏,對切配的要求非常高,一般刀工完全成熟,需要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相比之下,對竈頭上的要求就沒那麼高了,但也不是普通人隨隨便便就能學得出來的。

我有一個揚州朋友,學淮揚菜的速度算是快的。那時候廚校要求:一塊豆乾,要拿刀在手掌心上平着片成七片,纔算及格。那時候,他每天放學路上,一手豆乾,一手拿刀,邊走路邊練習,想來那個場景也是很感人了。後來,他出師到了上海,做西餐去了……

【蟹粉獅子頭】

螃蟹當季,肯定要提升一下用餐品質,傳統的獅子頭加了蟹粉,身價也上去了。

淮揚菜對獅子頭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選選料,肥瘦搭配,有嚴格的比例,瘦肉決定形狀和味道,肥肉決定口感和香氣,這個比例,還會根據季節的變化,做微調。

其次,處理的時候要“細切粗砧”。肉要細細地切成小丁,再合在一起砧,砧肉的時候,略微剁幾點就可以了,最後調味、捏合、下鍋。其他地方做獅子頭,都是將肉直接用機器絞成肉泥,這樣做出來的獅子頭,看似緊實均勻了,卻丟了那份手工製作的本來面貌。

淮揚菜的獅子頭,極少紅燒,基本都是清燉的。上菜的時候,要求湯色清澈,不能有一點兒混。所以湯都是事先另做的,煮好獅子頭撈出後,再放入湯中,此時,肉味和湯味是否般配,又有講究了。

【熗蟶肉虎尾】

淮揚菜擅長料理黃鱔,“熗虎尾”是一道傳統菜。整條的鱔背肉熱熗之後,微微卷起,加上鱔魚的斑紋,被形容成老虎尾巴——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尾巴算是喫上了

這道菜在原有熗虎尾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蟶肉一起烹飪,多添一重鮮味,視覺上也不顯得單調。

要嚐到正宗的淮揚黃鱔做法,還有幾道菜一定要記下來:響油鱔糊、軟兜長魚、蘭陵㸆鱔。

【大燒馬鞍橋】

大燒馬鞍橋,又是一道淮揚黃鱔菜,主料是鱔筒和豬肉,鱔筒要改刀,豬肉切成長方形片狀,用紅燒來烹飪。燒好的鱔筒,形似馬鞍,古代人裝盤的時候,又喜歡將它在盤中立起來呈橋的樣子,兩邊用豬肉撐着,所以被稱爲“馬鞍橋”。

這道大燒馬鞍橋也做了食材上的升級,加入了海蔘,口感上與黃鱔、豬肉倒是蠻配的。裝盤的時候,鱔筒、豬肉、海蔘各自歸位,用來提香去腥的蒜頭也佔了一方,喫飽了汁水,也十分酥軟美味。

【蟹粉龍鬚鱖魚】

當年的揚州,相當於現在上海的地位,天下商賈雲集,有錢人喫飯,一定要講究,怎麼能自己來剔魚骨?所以,淮揚菜的刀工,就在這個時候被操練出來了。

整條的鱖魚,先剔骨,再切絲,上漿後入油鍋,整治得極爲精細。裝盤時,魚頭魚尾都是裝飾,沒人會動,魚肉上再添上蟹粉,喫的時候澆一點鎮江香醋,拌一拌,用小勺子優雅地送進嘴裏,這才配得上大爺們身上的錦衣、身邊的美人。

【紅扒整豬頭】

我以前一直覺得,紅扒整豬頭這道菜很不淮揚,一點都看不出有什麼精工細作,只是拆個骨而已。後來問了師傅才知道,這道菜考究在烹飪上,豬頭燒完,紅亮噴香,軟糯肥嫩,甜中帶鹹,最關鍵的是,形狀一點都不能散,但是這豬肉從裏到外,一定是要完全酥爛的。

古籍記載,紅扒整豬頭出道揚名的地方,是揚州法海寺,是當初和尚們款待施主的看家菜。當時,一定得是有錢的施主咯,普通的施主嘛,來一客齋飯吧。

淮揚菜有“三頭”,紅扒整豬頭是其一,另外兩個“頭”,一個是前面寫到的蟹粉獅子頭,還有一個是拆燴鰱魚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