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一場疫情讓我們記住了千百張醫務工作者的面孔,有的衝鋒一線,有的堅守後方。

而在這些人們熟知的面孔之中,有這樣一個分支,在默默地幫助着每一個家庭,他們就是康復治療師。

劉名生就是這一分支中的一員,身爲西安唐城醫院康復科的一名康復治療師,在他看來,康復治療師是一份“讓人生命更有質量”的事業。

劉名生輔助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訓練

- 壹 -

“和康復治療師結緣,是一次偶然。”劉名生說。

“康復一個人,解救一個家。”

這是劉名生在某家醫院的康復科看到的橫幅,引起了他的好奇。經瞭解,他知道了康復治療師是幫助肢體功能障礙者重返家庭,減少他們致殘率的一個職業。

所以,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他選擇了西安海棠職業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從此開始了康復治療師的職業生涯。

其實,劉名生的生活就是無數康復治療師的生活縮影,他們活躍在生活的每一處,用溫和的手法與話語面對焦慮的患者,也用剛毅的信念和心態直面無情的病魔。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選擇了白大褂,就選擇了要爲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面對幸與不幸,他們只有剛柔並濟,才能照顧好每一位患者。

進入康復治療這個行業後要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長時間的實操練習,而這一系列的過程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一旦真正成爲一名康復治療師,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會產生偏移,對於他們來說“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

在平時的工作中,劉名生主要負責病人的康復評估和康復治療工作,每天會給十多個病人進行系統性的康復治療,而每位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都差不多需要40分鐘左右,一天下來,他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劉名生在醫院內進行康復治療

面面俱到對於康復治療師來說,就像人生的必修課一樣,容不得半點馬虎,因爲他們面對的不只是一張考卷,更是一個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生命。

“來,先邁左腿,好,右腿。沒事別擔心,我扶着您呢。”劉名生在指導患者完成康復動作時都特別認真,不容許有絲毫的偏差。

這個陽光大男孩的身上顯露出了柔性的另一面,暖男屬性頗爲明顯。

- 貳 -

工作成爲生活,就要對它負起責任,不斷磨礪自己,你也會發現自己的另一面。

劉名生說:“剛入行的時候,會覺得有些許枯燥,但是看到這麼多患者信任,我就沒有理由不去做好我的工作。做康復治療師就是要不怕累,但是女孩子會比較喫力一些,因爲在做翻身訓練、坐位訓練、站位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的訓練時,我們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輔助患者,在遇到身體比較胖的、體重比較重的患者時,往往就需要用非常大的力量才照顧得了,久而久之我們科女康復師都變成了女漢子。”

然而,現狀是國內康復治療師中女性佔據了多數,她們用自己瘦弱的身體扛起了健康的重量,從柔情女生到剛毅女漢子,她們經歷過無助、迷茫甚至哭泣,但看到那些健康的希望時,又都會破涕爲笑,發自內心地深深愛上這份職業。

“但是,不管怎樣,入行時間越久,我們康復治療師的內心就會越發柔軟,能夠對待這世界所有的幸與不幸。”

劉名生前往患者家裏進行康復治療

站起來的那一瞬間,他們見證了生命的頑強,成爲了健康的守護者。

醫院是康復治療的第一主戰場,但康復治療師的戰場卻不僅限於醫院之中,只要哪裏有患者在,哪裏就是戰場。

前往每一個角落,用細心去呵護患者,當他們眼中亮起光芒的那一刻,他們就知道自己值了!

劉名生所在的醫院是未央區殘疾人聯合會直屬的未央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所以平日裏劉名生經常會和同事們一起下基層,深入社區,爲行動不便、臥牀不起,難以前往醫院康復的殘疾人進行上門入戶康復評估、康復指導服務,助殘惠殘有關政策宣講,解決服務殘疾人"最後一公里"問題,讓殘疾人感受到關愛。

- 叄 -

今年6月,劉名生和同事們一起去往未央區張家堡、辛家廟、未央宮等7個街道辦,爲270餘名殘疾人進行康復評估、康復指導服務。

走街串巷,他們用腳印丈量生命的長度,用時間見證生命的頑強。

康復治療師被大家稱爲“人體搬運工”,因爲在康復治療時,胃肺心腎脾胰肝206塊骨頭639塊肌肉,各個階段發育運動精細過程都要康復治療師信手拈來,所以對康復治療師的要求自然就高了許多。

劉名生所獲部分證書展示

已經工作兩年多的劉名生依舊保持着最初的熱情,從初識患者時的青澀到現在的沉穩,這個大男孩用自己的真誠和敬業同患者成爲朋友。

看到很多患者在經過專業康復治療後,漸漸從臥牀到站立再到行走,劉名生從心底裏生出一種自豪感,這也是他努力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執着這份職業的動力。

看到患者們重新擁有健康,看到家屬們滿含熱淚的笑容,那些曾經付出的辛勞,那些日積月累的倦意就已經煙消雲散。

在劉名生看來,人生千百面,康復治療師是他最好的一面,所以在工作中依然不忘記學習,通過專升本,考上了陝西中醫藥大學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繼續深造。

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在時間長河之中苦苦掙扎的人燃起生命的火光,他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爲了站起來的那一瞬間。

- 肆 -

康復治療,只有深入接觸,你纔會看到它最真實的樣子。

接觸的患者越來越多,劉名生對康復治療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數量2019年達到2538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8.13%;殘疾人羣體數量達8500萬以上,2019年得到基本康復服務的殘疾兒童及持證殘疾人達1043萬人,比重僅爲12.27%。

如此龐大的人羣數量,又有多少人能夠得到康復治療呢?

醫觀者查閱相關資料獲悉,我國康復醫學科執業醫師的數量逐漸增加,從2015年的8095人增加到2018年的13255人,年複合增長率達18%,初步估計2019年的數據已達15625人。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康復牀位25萬張,原衛生部於2012年發佈《康復醫院基本標準》,明確康復醫院建設最低標準爲每牀至少配備醫師0.2名,康復治療師0.4名/牀。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計算,中國康復醫院醫師應爲5萬名,康復治療師10萬名。

2019年25388萬老年人、8500萬以上殘疾人,僅有約15625名康復醫師,而2018年25萬張的牀位增長速度又怎能追上龐大的服務人羣基數。

相關數據資料顯示,在西方發達國家康復醫師與康復治療師的比例要求達到1:5—1:10,而我國康復治療師在數量和質量上遠遠落後於康復醫療實際的需要。

數量和質量落後於需求,固然是限制康復治療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僅憑康復治療師的努力也難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劉名生和很多康復治療師一樣,都經歷過被人認爲康復治療師就是做按摩、做理療,幫病人活動活動,但其實康復過程中,治療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爲醫學不僅僅是治療,應該是預防、保健、康復、治療爲一體,共同發展。如果整個社會對於康復治療技術的認可度不能提升,康復治療又該如何生存?

我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的教育還停留在中職、高職和本科三種層次,缺乏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近些年隨着國家對康復醫學的重視,國內掀起了辦學熱潮,但熱潮雖至,頭腦依舊要冷靜。

- 伍 -

現在很多醫院的康復治療師都是改行的,這正是制約康復醫學發展的瓶頸。要多認真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加強溝通交流,培養更多一專多能的康復技術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服務患者。

醫觀者認爲康復醫學的發展,是需要個人、社會、學校、醫院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未來,隨着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康復及護理需求會加大,康復治療師這個職業的前景也會欣欣向榮,康復治療師們也將會得到更好地尊重。

和劉名生一樣的衆多康復治療師,他們在圈子裏摸爬滾打,盡職盡責,用自己的青春去陪伴患者,用自己的生活去找尋健康,他們的日常濃縮在字眼中又能展現幾分。

劉名生說,自己是一個比較幸運的人,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也能夠在西安唐城醫院這個好的平臺鍛鍊自己。

如果說劉名生是幸運的,那還會有多少人正在爲這份幸運而努力在基層奮鬥着。

一上午的採訪,劉名生非常忙碌,患者一個接一個,但是這個身材略顯削瘦的大男孩兒彷彿有着用不完的熱情。

他說:“這是做醫者的責任。”

醫觀者

供稿 | 小美 拓小肥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熱點|評述|觀察|思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