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棚變身“科技館”,看山東壽光“機器人種菜”新模式

在山東省壽光市洛城街道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內,佔地3000畝的園區最深處,是整個園區的“壓軸”之地,也是“中心大腦”的核心之地——智慧農業科技園。9月18日,記者來到科技園內的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見到了正在工作的“機器人菜農”們。

“小金小金,開始運輸。”

“運行成功!”

正在接收指令、操控其他機器人運行工作的是機器人“小金”,它是科技園的“總管家”。“小金”的任務是智慧管控,主要承擔了溫室決策控制、機器人調度指揮等工作。在它手下還有20臺功能各異的機器人,比如負責運輸的機器人“壯壯”、負責噴藥施肥的機器人“大藍”等等。

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博士林森,就是讓這些機器人“動”起來的人。林森告訴記者,整套機器人系統開發了一年多,很多技術都是國內首創。林森說:“我們這一個溫室設計了二十個機器人,我們採用多機協同作業的方式,實現了採摘、授粉、運輸、噴藥以及分揀各環節的無人化作業,我們採用二維碼導航方式和路滾輪切換相結合的技術,實現了整個溫室機器人的集中管控和集中調度。”

記者在溫室內看到,地上每隔幾步就貼着一個二維碼。林森告訴記者,地上貼的二維碼,是即時導航二維碼,它包含了位置信息和方向信息,機器人就是沿着這個二維碼進行定位和導航。

記者瞭解到,整個壽光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佔地面積達3000畝,總投資8.5億元,是部省共建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的核心配套項目。基地包含高標準日光溫室、工廠化智能溫室、新材料高溫大棚等10餘種棚型,配套建設了8000平米的研發中心,是國內面積最大、棚型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蔬菜標準試驗驗證基地。其中,整個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領銜規劃設計,應用120多項專利技術,解決了智能溫室冬季生產能耗大的問題,比“荷蘭模式”降低耗能一半以上,並且實現整個基地生產管理的全流程雲端託管、智慧程控和遠程操控。

相關文章